中共當局近期正式公布第十批國家藥品集中採購結果,有評論表示,進口藥退出中國公立醫院已成定局,這一結果也引發了民眾對中國產藥品藥效的擔憂。
上述的藥品集中採購結果在去年12月30日正式公布。這場集中採購被業內稱為「歷史之最」,是歷次首年約定採購額規模最小的一次,僅85.13億元(人民幣,下同),產品數量為歷來最多,共493家企業的778個產品參與投標;有393個產品流標,流標率逾50%,是流標率最高的一次。此外,這批的降價幅度也是歷史最大,藥品價格歷史最低,平均降幅超過70%,多個產品降幅90%達以上。
最令人意外的是,原研藥(Original Ground Medicine,指原創性的新藥)在本輪集中採購中無一中選。在中國,進口藥是國外專利藥、原研藥的通俗說法。原研藥由最初研發的生產商製造,相對價格較高,大眾對原研藥的認知度較高,信任度也相對較強。與原研藥相對應的則是仿製藥,價格相對便宜。
《經濟觀察報》微博1月14日表示,此次採購顯示,原研藥逐漸退出中國公立醫院已成定局。《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南風窗」1月14日也表示,政府透過集中採購促使大量仿製藥湧入醫院藥局;另一方面,諸多原研藥因高價難以參與市場競爭,不得不陸續從醫院藥房撤櫃,外國藥企呈現出大規模撤離中國公立醫院市場的態勢。
除了市場因素之外,中共當局還對進口藥設立了價格紅線,即如果進口藥的價格超過了政策允許範圍,就會被強制「踢出局」。「優質財經領域創作者、大飛理財」也透露,那些曾經讓人覺得高效又可靠的進口藥,正以一種「消失魔術」的方式從市場上逐漸退場。相關消息在網上引發關注。網友紛紛質疑:「進口藥都去哪兒了?」、「國產藥真的能頂得上原研藥的效果嗎?」
據中國藥學會的一項調查顯示,49%的受訪者認為原研藥效果更好,47%認為仿製藥和原研藥差不多,只有4%覺得仿製藥更好。一位廣州三甲醫院的醫生告訴「鹽財經」,眾多仿製藥在療效上雖有一定相似性,但要做到與原研藥一致,絕非易事。比如,在輔料的選擇上,就會使藥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不一樣。他說:「建議密切監測自己的指標,要是仿製藥能把你的指標控制好,那完全可以用,畢竟價格更便宜。但要是吃了仿製藥後,感覺效果不好,或者出現了一些併發症,那就得趕緊換藥。」
有網友表示,同樣吃降壓藥,國產的根本沒有療效。還有網友說:「國產仿製藥不偷工減料也行啊,進口藥一片藥效果10,國產仿藥也能做到效果10,但是他不做,就給你做到2或3,讓你吃一片藥產生的作用變成吃3片5片才能達標,所以有時候寧可買進口藥。」對此,「大飛理財」認為,要想真正贏得患者的信任,國產藥企還需要在創新研發上投入更多,逐步縮小與外資藥企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