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新生兒連續九年負成長,為緩解少子化趨勢,政府積極推動生育津貼及人工生殖補助,但成效不彰。對此,有醫師認為,生育津貼是「治標不治本」。另有執業安親班老師認為,生育後的教養道路漫長,建議能提升「托育系統」支持,像是在大企業增設托育中心,讓年輕夫妻願意嘗試生育。
據內政部統計,2024年新生兒為13萬4,856人,不僅低於2023年,甚至比2022年的虎年還低,是千禧年後首次「龍年」出生數低於「虎年」的現象,也創下新生兒人數的新低紀錄,台灣少子化趨勢存在隱憂。
為解決少子化問題,除各縣市政府推行鼓勵生育津貼外,自2021年起,政府擴大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政策,補助對象為不孕夫妻,最高補助6個不孕症治療週期,至今已誕生約2萬多名新生兒,不過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近日也坦言,儘管不孕症治療補助的投資報酬率非常好,但整體新生兒數目仍令人憂心。
★相關閱讀:
大環境不改變 台灣少子化難逆轉
衛福部台中醫院婦產科主任劉仁杰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國家雖訂定計畫,針對不孕症病人提供人工生殖技術補助,讓這類族群能生育,但問題是不孕症病人數並不多,增加的新生兒人數其實有限。
另外,各縣市紛紛提供不同的生育補助,但仍是「治標不治本」。劉仁杰說,因為很少人會為了能夠獲得補助,就去生小孩,後面的教育照顧才是大問題,若大環境不改變,台灣少子化趨勢很難逆轉。
劉仁杰認為,國家的生育政策應調整,像是從稅制上,假設有三個小孩以上,能調高多少免稅額,或提供生小孩能有購屋優惠。台灣房價高,對於一般年輕夫妻而言,買房後恐難再考慮生育,無法達到安身立命的目標,也降低了生育意願。
劉仁杰分享,就其三十多年的從醫經驗,在民國50至60年代,台灣每年出生人口有40至50萬名新生兒,當時大多都是生2個,心理上覺得生兩個恰恰好,小孩子能互相照顧,現在一般都是生一胎居多,當進一步詢問原因,大多都是說「養不起」。
政府政策淪為「宣導」性質 應探究社會結構、文化因素
執業安親班老師李玉玲從事幼兒教育近30年,過去也曾有幼兒園任教經驗,她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台灣從過去的多子化時代走到現今的少子化,這段變遷讓她深受衝擊,也有許多感慨。
李玉玲表示,政府雖然積極宣導補助措施,但明顯看到,政府無法解決少子化問題的原因,更涉及社會結構、文化因素。
李玉玲分享其觀察,近幾年來,台灣高房價、生活成本增加,有些年輕父母雖然原先對婚姻、生育有點卻步,但看到政府的補助措施,也就真的生了小孩,但沒想到後來卻發現,生小孩後無法兼顧生活,甚至是媽媽面臨的女性職場環境,就其敘述當中,有些事情讓人覺得很不合理,這使得生育成為一大挑戰,甚至有人因無法承受內外在壓力而選擇終止第二胎妊娠。
從社會與文化層面來看,李玉玲表示,如今年輕人普遍晚婚,主因是對婚姻存有顧慮,擔心婚後生活不如預期,因此更傾向選擇同居。另外,長者觀念也跟著時代改變,回想她那個年代,父母都會催促生子,表明願意協助帶小孩,希望趁有力氣時幫忙帶小孩,但現在的長輩會認為,想要好好過自己的日子,甚至表明「孫子抱給我看就好,不要讓我帶」。
李玉玲說,上述種種原因,讓政府的少子化政策淪為「宣導」性質,但政府並未深入探究年輕夫妻為何不生,或生一個小孩後為何不再生,持續追蹤其原因,並改進、推進政策。
李玉玲任教的安親班,位於台北市精華地段,鄰近仁愛路、信義路及安和路,家長普遍社會經濟地位高,對孩子教育的細節也不容馬虎。
李玉玲表示,少子化對安親班老師影響非常大,過去國小一年級班級數最多20班,目前只剩10班左右,再加上現在剩下的空教室,學校會開設課後輔導班,收費比安親班低,也讓安親班招生受影響。
李玉玲說,現在安親班老師還要到學校門口發傳單,吸引小朋友,以前都不用,很快就招生額滿,但就其而言,要抓住家長的心,關鍵就是「把孩子的品格教育教好」,協助家長解決孩子的問題,像是上課不願聽講、學習遲緩等,她也坦言,「這跟以前做安親班來講,真的差很多。」
李玉玲表示,如今安親班老師的角色必須拿捏得當,否則生存不易。面對孩子的脫序行為,必須斟酌立場,並委婉引導,避免過度干涉而引發家長不滿。此外,家長的負面行為也可能成為孩子的模仿對象,即便老師進行正向教導,孩子仍可能曲解並負面運用。
台灣能否逆轉少子化?李玉玲認為,這是一項艱鉅的挑戰。目前政府對「托育系統」的支持力度仍顯不足,她建議可從此方面著手,例如鼓勵大型企業或社區增設托育中心。
李玉玲解釋,小孩的教養道路相當漫長,就其經驗來說,能減輕上班族媽媽的困擾,兼顧工作、育兒,不用每天煩惱孩子今年要給誰照顧,費用比照公托,讓年輕夫妻願意嘗試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