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台灣少子化趨勢加劇 新婚男女生育觀念各異

 ( )
( )

【記者賴玟茹/台北報導】台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千禧世代已到了適婚年齡,根據內政部資料,2023年結婚對數為12萬5,192對,較前一年增加195對,創2020年以來的新高。為了解新婚夫妻的生子意願,《大紀元時報》訪問了兩位新婚男女,女性認為比起經濟條件,後援也很重要;男性則認為,相較於後援,雙方基礎更重要。

居住在北部、將滿33歲的陳小姐,是名從事自由業的文字工作者,新婚不到1年,每月收入在4至5萬元之間,夫妻倆目前共同管理財務,先生負責房貸等主要大項目,她負責日常雜支等費用。兩人收入穩定,但每月扣除基本開銷與生活娛樂後,收支幾乎打平,難以存下太多錢。

陳小姐表示,家中有2個哥哥,總共生了5個姪子姪女,受家庭影響比較大,因此在婚前就很想要有小孩,覺得小孩很可愛,人多蠻好的。

陳小姐說,目前希望近兩年能懷孕,儘管有想過經濟面問題,但現階段公婆能支援,另若小孩出生後,也會減少治裝、娛樂等費用,經濟上應該還可以;儘管目前存款不多,但仍認為可以生小孩,也認為適孕年齡就應生育,並有明確與先生表達,目前雙方算是有共識。

對於生育後,是否會擔心經濟問題?陳小姐說,由於她的經濟條件與哥哥相似,而哥哥們都順利養育孩子,因此她相信自己也能做到。此外,她認為小孩可以富養,也能窮養,至少基本的食、衣、住、行應該無需過度擔心。至於往後面臨小孩教育費或更大開銷,就看夫妻能否有額外收入,增加財源。

陳小姐也說,相比經濟條件,她覺得家人的支援很重要,因為公婆已經退休,距離她的居住地也算近,屆時若真有小孩,應能提供很多支援。

對於台灣面臨少子化趨勢,陳小姐說,可以理解會有這樣的現象,因為現在薪資和物價不成比例,若是北漂青年,光是支付房租或其他開銷,薪水已扣掉大半,基本上無法存錢,光是要好好養活自己就已不容易,更不可能想到結婚、生小孩。

另外,陳小姐提到,現在娛樂相對多元,也較強調個人主義,可能會覺得應先滿足自身的娛樂需求,對於生小孩就沒有這麼強烈的觀念。

一位在中南部公務機關上班的公務員張家豪(化名),現年38歲,每月收入約4至5萬元,剛新婚1年多,目前生活開銷算是節儉,日常開銷與收入持平。

談及生小孩的態度,張家豪表示,有計畫生小孩,但目前夫妻倆的共識是先不生。首先,他認為雙方的經濟基礎尚未穩固,因此規劃再過2至3年再生育。其次,因為太太比他小10歲,希望等到心態真正成熟,並且積蓄足夠後,再來考慮生育。

張家豪也說,屆時預計會生兩個,因為若只生一個,小孩可能較為寂寞;若生兩個,則能彼此陪伴、互相幫助與扶持。未來小孩出生後,還是以他照顧為主,父母也能提供協助,不過仍需視當時的情境為主。

經濟考量是最重要的,張家豪認為,從幼兒時期的奶粉、尿布費用,到幼兒園及國小階段的支出,每年都是一筆可觀的開銷。因此,他認為雙方的經濟基礎至關重要,若不足,育兒將成為沉重負擔。他還提到,周邊的朋友,多數人受限於經濟壓力,意願都是生一個就夠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