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福部樂生醫院營養室主任蘇嘉華表示,人體骨關節從25歲開始退化,體能與關節逐漸走下坡,尤其平時完全沒有運動習慣者,關節退化速度更快。要改善骨關節症狀,首要控制體重與降低發炎反應的飲食調整,並搭配適宜、適量運動來維持肌肉、關節柔軟度和強度。
飲食調整五大重點
1.補充EPA和DHA
平衡體內脂肪酸,降低發炎反應。油脂類苦茶油和核桃;海魚類以當季鯖魚、秋刀魚和鮭魚。每週若無法攝取到2~3次魚種,也可選擇魚油補充錠,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千mg。
2.降低發炎食物
少吃紅肉、加工肉、高鹽、高糖、高油食品。
3.優質蛋白質與鈣質
市售板豆腐、低脂奶、小魚乾及深綠色蔬菜等,含有豐富鈣質,有利骨關節強化。蛋白質可多吃白肉、黃豆類製品。
4.全穀雜糧與當季蔬菜
富含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有利體重控制。
5.補充維生素D
促進釋放骨鈣,維持血鈣平衡,維持神經、肌肉正常生理,除富含油脂的魚類、牛奶、雞蛋、蕈菇類,也可以多晒太陽,每天10~15分鐘就能活化合成身體所需的維生素D。(保健品應依建議劑量補給,多食無益)。
運動方面,快走、慢跑、太極拳或韻律舞等低衝擊運動,很適合維護骨關節健康、增加骨質密度、維持關節靈活。但如有關節發炎、病變者,可先由水中走路、坐騎腳踏車來增加活動量,再慢慢進階到低衝擊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