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中國多個外送平台陸續宣布,將為符合條件的外送員繳納社保。然而由於流動性大等特點,業內人士認為這並不能完全保障外送員的權益,有不少外送員擔心個人繳納部分會導致他們的收入降低,且工作流動性可能導致社保繳費年限不足等問題;而消費者則擔憂成本會轉嫁到消費端。
據官媒報導,在中國各外送平台註冊的網約配送員超過1,200萬人,這些外送員因為工作靈活性強、流動性大,往往沒有固定的勞動關係,也享受不到社會保障。
「京東」2月19日表示,自3月1日起,將逐步為全職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為兼職騎手提供意外險和健康醫療險。同日「美團」也宣布,預計從2025年第二季開始,為全職及工作穩定的兼職騎手繳納社保。隨後「餓了麼」也表示,自2023年起已在部分城市試點為騎手繳納社保,並計畫在更多城市推進。多家陸媒報導了上述消息,並稱這些舉措旨在加強外送員的勞動保障權益,引發輿論熱議。
然而,一些外送員和專家表示擔憂,由於外送員工作靈活、流動性大,即使為他們繳納社保,也無法完全保障他們的權益。「界面新聞」報導稱,政策突破有了,但現實難點仍然需要破題。在此之前,多數平台企業都是通過購買意外傷害險等商業保險,來解決外送員的職業傷害保障問題。
武漢大學終身教授、社會保障教研室負責人王增文表示,外送員日均工作超過10小時,且交通事故發生率遠高於普通職業。外送員想要參與工傷保險卻面臨工傷認定困境,同時他們所擁有的替代性保障脆弱,平台提供的商業意外險日均扣費3元(人民幣,下同),但有賠付門檻高、保額低、涵蓋範圍有限等問題。
自2009年外送行業萌芽以來,外送員勞動權益保障備受關注,但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王增文介紹,外送平台透過眾包、勞務外包、個體工商戶註冊等模式切割勞動關係,導致超過80%的外送員處於法律身分灰色地帶。
《第一財經》報導,業內權威人士分析指,外送員這類新業態從業人員,由於勞動關係不明確、工作方式靈活、收入不穩定等原因,難以直接加入傳統的以公司為主的社會保險,因此需要積極研究、降低門檻、給予參保補貼等相關政策措施,儘可能把他們納入社會保險涵蓋的範圍。
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表示,目前各平台尚未推出具體的實施細則,達到社保門檻又不願意繳納社保的外送員是否有選擇權、他們如何去留等問題都需要在實施中進一步明確,同時也要用有效的方式來引導他們繳納社保。
報導說,大量外送員擔心繳納社保的自付部分會使他們的收入降低,自己真金白銀的投入卻無法看到回報。以北京為例,按照2024年北京企業職工社保繳費基數下限計算,每月騎手個人部分的社保繳納費用為716元,上海騎手則需繳納775元。但騎手如果想在退休後按月領取職工基本養老金,社保至少需繳到15年。部分外送員表示,這個工作只是「過渡」,他們更在意即時收入,「若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更希望獲得即時補貼」。
為外送員繳社保 成本將暴漲
據報導,從平台企業成本的角度看,由於靈活用工群體數量龐大,為外送員繳納社保將帶來巨額成本漲幅。以相關平台為例,有機構測算,若要為所有活躍外送員繳社保,這些平台每年需付出成本172.99億元。而其2023年全年淨利潤為139億元,即使拿出全年淨利潤,也無法承擔所有騎手的社保費用。
在這種背景下,即使平台承諾為外送員繳納社保,仍然存在能否全面落實的疑問。王增文指出,為了控制成本,平台仍然可能通過「去勞動關係化」的方式,控制繳納社保的範圍和人數。
「紅星新聞」報導,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南開大學數字經濟交叉科學中心研究員陳兵表示,新增的社保成本很可能由各方分擔。平台合作的第三方公司可能會被要求讓出部分利潤為外送員繳納社保;另一方面,平台內的入駐商家可能也要接受稍低的補貼或者稍高的抽成,也可能會讓消費者承擔稍多的配送費。
也有消費者表示,認同企業照顧外賣員,但也擔心外賣員納保後,企業增加的成本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理解並支持為保障外送員權益適當提高外送價格,但不希望全部費用由消費者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