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9成兒早療被延誤 教團籲增加量能

國教行動聯盟24日在台北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擴大早療資源量能。(記者宋碧龍/攝影)
國教行動聯盟24日在台北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擴大早療資源量能。(記者宋碧龍/攝影)

【記者賴玟茹/台北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早療通報從2017年2萬3,535人增至2024年3萬9,145人。國教盟24日召開記者會表示,因政府提供的療育資源未能同步擴充,導致近九成兒童無法即時接受療育,錯失黃金發展期。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每年早療通報案例持續提升,但療育量能卻有限,例如2024年通報需求3萬9,145人,實際療育量能僅增加1,483人,突顯早療量能供不應求。

王瀚陽提到,早療的聯合評估需要排隊,且進入療育服務還要再等。家長發現孩子疑似遲緩後,要在第1年進入療育服務幾乎不太可能,部分安置機構需早療的兒童比率高,但資源卻不足。

他指出,每延遲1年治療,孩子的遲緩程度就可能增加20%,錯過0至3歲黃金治療期,未來特教生比率就可能拉高,量能不足的問題亟待解決。

台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祕書長魏嫚君表示,很多家庭發現孩子狀況的時間較晚,光是等聯合評估可能就要半年,導致很多家長因此放棄早療,或是因早療帶來的龐大時間和經濟壓力,讓雙薪家庭變成單薪家庭,甚至是單親家庭。

魏嫚君呼籲,政府應重新定位早療方向,不要視為福利政策,而是當作基本的醫療權和教育權,並導入早療喘息服務,像是開放長照車接送早療兒童,減輕照顧者身心壓力,以提升家庭功能穩定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