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政治

AI創作侵權 李遠:6月正式發表「文化藝術應用生成式AI」規範指引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邀請文化部部長李遠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記者宋碧龍/攝影)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邀請文化部部長李遠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記者宋碧龍/攝影)

【記者林丞奕/台北報導】AI製圖方便,但也涉及侵權、瓢竊等問題,立委萬美玲27日表示,根據英國創作者權利聯盟工會來調查,有1/4的插畫家因AI失業,且超過86%的工會會員擔心自身風格遭到瓢竊;文化部長李遠表示,6月將會發表「文化藝術應用生成式AI」規範指引,規範內容文化部會訂的非常明確。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27日邀請文化部進行業務報告。

萬美玲表示,AI在藝術創作案例越來越多,不管是音樂、畫作、劇本等,且文化部也與台灣人工智慧實踐合作,並於花蓮建立流行音樂中心AI實驗基地,除了花蓮其他地區是否也要來做類似的企劃?

李遠回覆,文化部也不斷討論AI對於未來創作會帶來什麼影響,有什麼幫助,還有一些著作權問題等,至於花蓮以外的地區,目前也一直有在做。

不過,萬美玲指出,AI的協助,會觸發相關作品、風格等,遭受侵權跟瓢竊,直接引發疑慮或爭議,所以部長身為一位作家,如何看待AI對於藝術家而言,是帶來威脅還是協同?

李遠表示,AI協作是兩面的,第一面,讓AI創作時,產生出的創作與作家差不多,這是一個危機。他說,文化部近期舉行繪圖比賽,評比結束後會再找兩位負責AI的評審,重新看一次得獎作品,確認是否AI生成;第二面,確實不能排斥AI能做許多工作,且比過去更方便。

萬美玲以國外舉例,根據英國創作者權利聯盟工會來調查,有1/4的插畫家跟超過1/3的翻譯者,因AI失業,且超過86%的工會會員擔心自身風格、聲音等,在AI訓練過成中,遭到模仿或瓢竊使創作價值受損。

萬美玲補充,在台灣的AI輔助也有一些爭議,包括插畫家、繪師被AI侵權等,利用AI作品參與比賽得到獎項,讓大眾覺得不公平,她認為,文化部在推動AI創作的同時,知曉有這問題,卻沒有明確規範與指引,造成衝擊;政院版的AI基本法還卡在行政院,現在不管是法律、法規,都落後於AI跳躍式的發展,所以創作人的權益就會形成一種不平衡。

最後,萬美玲詢問,文化部去年12月中旬曾表示,將搜集國際案例跟國內藝文產業的意見,以研訂「文化藝術應用生成式AI」規範指引,並要在今年上半年發表,這個進度現在到哪裡?指引方向將如何規範?

李遠回覆,6月將會發表「文化藝術應用生成式AI」規範指引,且會嚴格要求比賽期間不能使用AI生成,他說,也將會不斷告知藝文工作者,AI與創作者之間的限制與使用,規範內容文化部會訂的非常明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