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後的陽光暖暖灑下,桃園龍潭的石門水庫宛如一幅緩慢展開的詩卷。綠草如茵,紅瓦涼亭靜立,而幾株枝幹蒼老卻滿身潔白的樹,成為這幅畫的靈魂。它們是流蘇樹——又名「四月雪」。
高科技業退休主管沈台興用手機鏡頭捕捉的春日詩意。他說:「春天到,百花開,流蘇樹開花!」那一日,他在大草坪上佇立良久,像等一位故人歸來,終於等到滿樹白雪綻放,微風拂過,花瓣如絲飄灑,彷彿春天自己來到人間,輕聲說:「我來了。」
流蘇:春天的手寫情書
流蘇樹,學名 Chionanthus retusus,是原生於台灣與中國的落葉喬木,屬木犀科。每年3月至5月,當其它花木正爭奇鬥艷,它卻用最簡單的顏色,安靜地將整棵樹覆上一層柔軟的白。
花瓣細長如流蘇,成串而下,輕柔無聲。遠看如雲似雪,近觀則如手工細作的蕾絲,白中透光,潔中含香。當陽光斜照,整片草地映出微微金白,仿若有人偷偷在樹上撒了糖粉,連空氣都染上了甜。
鏡頭下的春日樂章
沈台興鏡頭下的石門水庫大草坪,是春日裡最讓人著迷的一章。幾株年歲久遠的流蘇樹低垂著花枝,如白浪翻滾,有的分支幾乎垂地,宛如花海傾瀉。一旁的木欄靜靜守護,像是怕人們打擾了它們的夢。
花開日,遊客絡繹不絕。有人駐足仰望,有人倚樹而拍,有人在樹下鋪上野餐墊,分享春日的餘溫。最動人的一幕,是一位長者扶著助行器緩步靠近,身邊年輕人輕聲說著:「阿嬤,今年的四月雪,妳又來看了。」
這一刻,流蘇不只是植物,而是情感的牽引,是歲月的約定。
與風景共存的文化記憶
石門水庫不只是桃園重要的水源地,也是許多人記憶裡的旅遊地標。草坪邊的傳統涼亭與遠山疊翠相映成趣,而流蘇的白與周遭松林的墨綠、夾雜幾株開著紫紅花的洋紫荊,構成一幅春日濃淡相宜的水彩畫。
更有趣的是,流蘇不只有觀賞價值。它的嫩葉可曬乾泡茶,樹幹木質堅硬,早年用來製作算盤與器具,果實含油,昔日可榨油燈用。這些微小的用途,讓流蘇不僅美,更實用,是老一輩人眼中的寶樹。
從泥土長出浪漫:流蘇的種植與照顧
流蘇花雖高雅,卻並不嬌氣。它喜歡陽光,耐寒又耐旱,適合台灣中低海拔地區,尤其是中南部與中部山區,如嘉義、南投、台中等地,北部若排水良好亦能成長。
種植時應選擇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春天或秋天種植最適宜。平日照料不需過度干預,春季施些磷鉀肥即可。當它長大後,自會在每年春天帶來驚喜,一如老友重逢。
給春天的一封信
每年四月,住在附近的沈台興總會帶著手機,再次踏上石門草坪,與流蘇相會。他說,這是一場屬於記憶與時光的儀式,就像在日曆上畫一個圈,等著某人出現。
他拍的不只是花,更是「春天會回來」這件事的證明。
在這片草地上,有人為愛人拍照,有人為親情留影,有人為自己靜坐——而流蘇,就靜靜站在那裡,不語地見證。
在這裡,花不只是花,草不只是草,而我們,不只是路過的旅人,而是春日裡被白雪輕撫的,寫在心底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