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海漫遊

美國第一座大教堂 巴爾的摩大教堂

從圓頂、山形門廊屋頂和圓柱等來看,大教堂的外觀大體上遵循古羅馬的建築傳統。然而,雙尖塔的靈感源自中從圓頂、山形門廊屋頂和圓柱等來看,大教堂的外觀大體上遵循古羅馬的建築傳統。然而,雙尖塔的靈感源自中世紀基督教建築,前後不對稱的設計則偏離了新古典主義的風格。(公有領域)
從圓頂、山形門廊屋頂和圓柱等來看,大教堂的外觀大體上遵循古羅馬的建築傳統。然而,雙尖塔的靈感源自中從圓頂、山形門廊屋頂和圓柱等來看,大教堂的外觀大體上遵循古羅馬的建築傳統。然而,雙尖塔的靈感源自中世紀基督教建築,前後不對稱的設計則偏離了新古典主義的風格。(公有領域)
文/詹姆斯‧巴雷塞爾(James Baresel) 編譯/蘇雯

1806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班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拉特羅布最為人知的設計是國會大廈原來的圓頂,在建築業蓬勃發展的時代,他備受客戶青睞。卡羅爾給他的任務即使遠非簡單,至少目標是明確的。

那時,華盛頓正在巴爾的摩以外40英里(約65公里)處,從零開始建設,其最重要的建築作品,都是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這已成為新共和國的非官方建築模型。卡羅爾希望有一座大教堂來補充這一項目。

大教堂左側的尖塔上有一個時鐘,尖塔上的洋蔥圓頂在羅馬天主教教堂中並不多見。(Shutterstock)大教堂左側的尖塔上有一個時鐘,尖塔上的洋蔥圓頂在羅馬天主教教堂中並不多見。(Shutterstock)

巴爾的摩大教堂的主要入口。(Shutterstock)巴爾的摩大教堂的主要入口。(Shutterstock)

門廊前的高柱。(公有領域)門廊前的高柱。(公有領域)

教堂後方的唱詩班閣樓和管風琴。(Shutterstock)教堂後方的唱詩班閣樓和管風琴。(Shutterstock)

以古羅馬神廟為藍本

拉特羅布的教堂外觀設計主要以古羅馬神廟為藍本。與天主教堂一樣,這些神廟通常呈長方形,從前到後很深,從一側到另一側則很窄。巴爾的摩大教堂帶有愛奧尼克式圓柱和山形屋頂的前門廊,這也是古羅馬神廟的標準樣式。

聖堂(Sanctuary)的大穹頂(可能是與湯瑪斯傑弗遜合作設計的),及位於前角的雙尖塔,就是在此基礎上建造的。雖然這些特徵通常不見於羅馬神廟,但其比例和對稱性,卻體現了純粹的古典主義風格。

在內部設計上,拉特羅布依照了基督教教堂的標準布局——由通向聖堂的中央過道和兩側的橫廊構成十字形。

透過大型窗戶照射進來的光線,在更深的地方也可以看到。(Shutterstock)透過大型窗戶照射進來的光線,在更深的地方也可以看到。(Shutterstock)

從教堂中殿向下望向祭壇。(公有領域)從教堂中殿向下望向祭壇。(公有領域)

穹頂細節。(公有領域)穹頂細節。(公有領域)

大型窗戶與明亮空間

巴爾的摩大教堂於1821年準備啟用,但直到1863年才全部竣工。又過了13年,大主教詹姆斯羅斯福貝利(James Roosevelt Bayley)為大教堂舉行了祝聖儀式。他的家族為美國帶來了兩位總統。

巴爾的摩大教堂主要入口的中央是高大的雙扇門,兩側是較矮的單扇門,在正門近處,可以看到貌似白色的外牆,實由淺灰色牆壁和白色飾邊組成。

透過大型窗戶照射進來的光線,形成內部明亮的空間,是這座大教堂的主要美學特徵之一。牆壁、柱子和天花板的白色與黃色,也有助於保持並增強照明效果。

大教堂「小穹頂」的內部位於中殿的後方。其中心和最高處是白色天花板,邊緣雕刻著一圈百合花,中央的鴿子象徵著聖靈。

高祭壇兩側設有主教的座椅和講壇。(Shutterstock)高祭壇兩側設有主教的座椅和講壇。(Shutterstock)

大教堂的主祭壇是四面八方關注的焦點。(Shutterstock)大教堂的主祭壇是四面八方關注的焦點。(Shutterstock) 

高祭壇兩側設有主教的座椅(拉丁文稱為Cathedra)和講壇,在天主教教堂建築的傳統和要求允許的範圍內,盡可能保持對稱布局。

大教堂的主祭壇是四面八方關注的焦點。神職人員和祭壇侍者的座椅上鋪著紅色天鵝絨,天頂畫作以婉約的風格,微妙的營造出更柔和的氛圍。

《天主教百科全書》中的巴爾的摩大教堂(1907年)。(公有領域)《天主教百科全書》中的巴爾的摩大教堂(1907年)。(公有領域)

原文Baltimore's Basilica: The Nation's First Cathedral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