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圖鑑收錄達121科505種魚類的初期生活史與成魚影像,以及超過1,000張珍貴照片。圖鑑的物種資料運用DNA條碼技術對過往研究採集的魚卵和仔稚魚樣本進行種類鑑定;此外,為提升學習樂趣,特地提供6種魚的AR擴增實境,讀者可透過掃描QR-Code,在3D空間中觀察此6種魚的魚卵或仔稚魚細緻形態外觀。
邵廣昭表示,臺灣魚類圖鑑出版的歷史悠久,過去30年來已有38本成魚圖鑑及1本魚卵圖鑑,但利用DNA條碼技術針對魚卵和仔稚魚階段出版的專書仍屬首次發行。
他指出,魚卵與仔稚魚的形態特徵較少,僅依賴傳統形態學進行鑑定的誤差率可能達七至八成。團隊透過DNA條碼技術,精確辨識魚的種類,並將數據整合至臺灣魚類資料庫及國家海洋資料庫及共享平台,為學術界提供完整且可靠的魚類初期生活史資訊。
國海院副院長翁健二表示,本書資料來源包含了作者團隊20餘年來在臺灣周邊海域調查研究所累積的數萬筆魚卵及仔稚魚的DNA條碼與生態分布數據,再與國海院人員經過嚴謹的篩選與驗證,所有物種都經過分子生物定序證據的佐證,目前在國內,甚至世界上都是首見。
他指出,本書內容豐富,整體篇幅超過800頁,分為上、下兩冊,相信此書的出版能成為海洋學術研究、教育單位及一般讀者的工具參考書,也能增益海洋教育科普資源和提升大眾海洋素養。
此外,本圖鑑採用「創用CC」授權,允許讀者進行非商業目的分享與使用,以符合國海院推動海洋教育普及化目標,並落實政府資訊公開精神。
圖鑑新書發表會去年12月28日在高雄圖書館總圖舉行,反應熱烈,國海院今年加碼在臺北和臺中各舉辦一場講座簽書會,臺中場次將在4月12日在國立科學博物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