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寰宇搜奇

春牛奐新采 水磜社區找回自己的生活節奏

新竹北埔水磜社區舉辦第二屆《風華水磜歲時慶》。(林飛雄提供)
新竹北埔水磜社區舉辦第二屆《風華水磜歲時慶》。(林飛雄提供)

【記者廖儷芬/新竹報導】春分時節,陽光明亮地灑落在新竹北埔的水磜社區,村民們齊聚一堂,在傳統與創意交融的氛圍中,舉行第二屆《風華水磜歲時慶》。今年主題為「春牛奐新采,豬腳寓健腳」,不僅是一場慶典,更是一場生活的實踐與文化的回望。

活動從「打春牛」開始,隨著一筆一劃的彩繪與虔敬的祈福,春牛在眾人手中慢慢「活」了起來。不同於去年的簡單點睛,今年的春牛有了更細緻的妝容,牛角染上亮眼金漆,額頭點上紅彩,鼻端描紅,再配上鮮紅大蝴蝶結與象徵生機的青葉,整體氣象一新,彷彿預示著新的一年風調雨順、萬物滋長。

「我們不是在辦一個熱鬧的活動,而是在找回節氣與生活的連結。」
——水磜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徐美玉這麼說。

今年主題為「春牛奐新采,豬腳寓健腳」。今年主題為「春牛奐新采,豬腳寓健腳」。(林飛雄提供)
活動從「打春牛」開始,隨著一筆一劃的彩繪與虔敬的祈福,春牛在眾人手中慢慢「活」了起來。活動從「打春牛」開始,隨著一筆一劃的彩繪與虔敬的祈福,春牛在眾人手中慢慢「活」了起來。(林飛雄提供)

春牛點睛,一筆一畫繪上願望

打春牛儀式中,村民們輪流為春牛點睛。議員王辰翔、鄉長莊明增、代表林秀菊,以及縣客家事務所葉家齊等人,也親手為春牛上色,寫下祈願。「這不是走過場,而是我們共同在這頭牛身上,畫上祝福、寫上希望。」

牛鼻、牛眼、牛角,每個部位皆有講究,畫筆在村民與貴賓手中轉動,不只是彩繪,更像是一場與天地對話的過程。旁人默默合掌、攝影紀錄,連陽光似乎也靜靜參與了這場充滿敬意的傳統儀式。

「我們不是在辦一個熱鬧的活動,而是在找回節氣與生活的連結。」徐美玉說。「我們不是在辦一個熱鬧的活動,而是在找回節氣與生活的連結。」徐美玉說。(林飛雄提供)
「這不是走過場,而是我們共同在這頭牛身上,畫上祝福、寫上希望。」徐美玉說。「這不是走過場,而是我們共同在這頭牛身上,畫上祝福、寫上希望。」徐美玉說。(林飛雄提供)
旁人默默合掌、攝影紀錄,連陽光似乎也靜靜參與了這場充滿敬意的傳統儀式。旁人默默合掌、攝影紀錄,連陽光似乎也靜靜參與了這場充滿敬意的傳統儀式。(林飛雄提供)

十三碗豬腳,十三顆誠心

今年令人驚喜的是「拜豬腳」的環節。不同於去年僅三種口味,今年整整準備了十三種,每碗皆由村民親手製作。有燉得透爛的藥膳豬腳、溫補的桂圓黑糖豬腳湯,也有滷香四溢的傳統家常風味,每一道都是心意的凝聚。

「當歲時慶走入生活,人們自然會想,怎麼用食物來感謝天地。」這場拜豬腳儀式不只是飲食祭祀,更是一場文化的回家路,讓節氣不再只是曆書上的字,而是端上餐桌的滋味、流進身體的力量。

這場拜豬腳儀式不只是飲食祭祀,更是一場文化的回家路。這場拜豬腳儀式不只是飲食祭祀,更是一場文化的回家路。(醞釀生活提供)
令人驚喜的是「拜豬腳」的環節,不同於去年僅三種口味,今年整整準備了十三種。令人驚喜的是「拜豬腳」的環節,不同於去年僅三種口味,今年整整準備了十三種。(醞釀生活提供)

桑葉福粥,喚醒春日的養生智慧

除了豬腳,今年也準備了清爽可口的「桑葉福粥」與象徵甜蜜祝福的「黑糖糕」,由村民謝連珠等人精心烹調。桑葉為主,搭配客家米食,成就這碗最有春意的粥品。村民說:「桑葉是春天的味道,養肝清氣,吃了精神好,一整年都順利。」

在青草地上,陽光透過樹影灑在草間,一碗碗粥與糕點端出,那是村莊生活的溫柔寫照,也是春天最動人的儀式。

今年也準備了清爽可口的「桑葉福粥」今年也準備了清爽可口的「桑葉福粥」(醞釀生活提供)
一碗碗粥與糕點端出,那是村莊生活的溫柔寫照,也是春天最動人的儀式。一碗碗粥與糕點端出,那是村莊生活的溫柔寫照,也是春天最動人的儀式。(醞釀生活提供)

用行動寫下文化,用堅持走進日常

「剛開始辦歲時慶時,沒人有經驗,也沒板模可參考,我們只能一路摸索。」水磜社區的居民說。沒有舞台、沒有表演團體,只有大家彼此扶持,一點一滴地將節氣文化「做」出來。

從立春打春牛、春分拜豬腳,到未來的四月八送蟲蟻入山、五月五艾草慶端陽,水磜村正在用自己的節奏,為一年四季找到意義。

這些活動的背後,有攝影紀錄的林飛雄,有修復春牛的徐美慧、張馨云、張皓翔、許宸源,有默默布置環境的每一位志工……每一雙手都在守護文化,每一顆心都在傳承記憶。

「剛開始辦歲時慶時,沒人有經驗,也沒板模可參考,我們只能一路摸索。」徐美玉說。「剛開始辦歲時慶時,沒人有經驗,也沒板模可參考,我們只能一路摸索。」徐美玉說。(醞釀生活提供)
這場歲時慶,沒有巨型舞台與響亮樂隊,卻有最動人的真誠與溫度。這場歲時慶,沒有巨型舞台與響亮樂隊,卻有最動人的真誠與溫度。(醞釀生活提供)

最後,感謝自己,也感謝彼此

活動的最後,眾人一同鞠躬、焚香祈福。畫面中,不論是長者、孩子、還是從外地前來的嘉賓,都低頭靜默,神情專注。那是一種對天地的敬,也是一種對文化傳承的共鳴。

「最後感謝自己。」
徐美玉寫下這句話,令人動容。

在充滿節奏感與儀式感的節氣中,水磜村不是為了表演而慶典,而是為了生活而記憶。這場歲時慶,沒有巨型舞台與響亮樂隊,卻有最動人的真誠與溫度。

有天,這樣的文化會在孩子心中生根,在村落裡發芽,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風華水磜,不是為了驚豔,而是為了延續。

有天,這樣的文化會在孩子心中生根,在村落裡發芽,成為日常的一部分。有天,這樣的文化會在孩子心中生根,在村落裡發芽,成為日常的一部分。(劉還月提供)
有默默布置環境的每一位志工……每一雙手都在守護文化,每一顆心都在傳承記憶。有默默布置環境的每一位志工……每一雙手都在守護文化,每一顆心都在傳承記憶。(劉還月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