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洲國立大學哲學副教授布朗(Rachael L. Brown)和新南威爾斯大學演化科學教授布魯克斯(Rob Brooks)在The Conversation網站撰文表示,現代最大的寄生蟲並非吸血的無脊椎動物,而是外觀時尚、有玻璃螢幕、設計會讓人上癮的智慧手機。
智慧手機遠非良性工具,它寄生於我們的時間、注意力和個人訊息,這些都是為了科技公司與其廣告商的利益。
這兩位學者在《澳洲哲學期刊》發表的論文中提到,智慧手機帶來了獨特的社會風險,從寄生的角度來看,這些風險變得更加突出。
生物學家將寄生蟲定義為從與其他物種(宿主)的密切關係中獲益,致使宿主承擔代價的物種。
舉例來說,頭蝨完全依賴人類生存。它們只吃人血,一旦脫離宿主,只能短暫存活,除非它們幸運落到另一個人的頭皮上。它們對於宿主沒有任何回報,只帶來難以忍受的搔癢為代價。
就手機而言,它們大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雖然帶來了便利,但很多人被手機綁架,成為不斷滑螢幕的奴隸。這些人付出的代價就是睡眠不足、情緒失調、人際關係變弱。
從互利共生到寄生
這兩位學者指出,寄生在動物消化道中的細菌以流經的營養物質為食,但它們也為宿主帶來益處,包括增強免疫力和改善消化功能。這種雙贏的共生關係稱為互利共生。
人類與智慧手機的關係一開始也是互利共生。事實證明,這項技術對人類保持聯繫、藉由地圖導航和尋找有用訊息非常有幫助。
然而,這種關係已變成了寄生關係。這種轉變在自然界中並不少見。互利共生者可以進化成寄生者,反之亦然。
智慧手機提供的熱門應用程式(App)更忠實的服務於開發商與其廣告商利益,而非用戶本身。
這些App讓我們不斷滑動螢幕、點擊廣告,並沉浸在憤怒之中。而我們暴露的數位足跡被用來更精準的剝削我們、吸引黏著。因此,將用戶與手機比喻成宿主與寄生蟲關係,並非毫無意義。
人與手機的對抗
這兩位學者說,在澳洲大堡礁的裂脣魚(bluestreak cleaner wrasse)會建立「清潔站」,替大型魚種提供清潔服務。這些大魚允許裂脣魚吃自己身上死皮、鬆散鱗片以及鰓中的寄生蟲。這種關係正是典型的互利共生。
但有時,裂脣魚會「作弊」,咬住大魚不放,使互利共生關係轉變成寄生關係。而被清潔的大魚可能會驅逐或阻止其再次造訪來懲罰違規的裂脣魚。這是對維持互利共生平衡至關重要的行為——監管。
那麼,我們能否充分監管智慧手機對我們的剝削、恢復人機之間互利共生關係呢?這兩位學者表示,有兩件事非常重要——在剝削發生時及時發現的能力,以及應對的能力(通常是停止為寄生蟲提供服務)。
就前者而言,我們很難發現這種剝削行為。那些設計各種演算法的科技公司並沒有將這種行為廣而告之。即便你意識到剝削,做出回應也比簡單的放下手機更困難。
就後者而言,很多人在日常中已經太依賴手機,致使認知和記憶能力降低。而政府和企業藉由App將服務轉移到線上,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手機的依賴。一旦我們拿起手機存取銀行帳戶或政府服務時,我們就輸了。
分析表明,個人選擇並不能可靠的引導用戶將寄生關係重新轉變為互利共生關係。在這場競賽中,科技公司擁有龐大資訊優勢,個體力量遠遠弱於對手。
澳洲政府對未成年人制定社交媒體禁令,就是為了約束這些寄生蟲合法活動而採取的行動。為了贏得這場戰鬥,我們還需要限制那些容易使人上癮的App,同時限制它們收集和出售我們的個人資料。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重度使用手機甚至上癮會對人們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憂鬱、不孕和大腦發育遲緩等,因此應設法擺脫對手機的依賴。你可以藉由睡前關閉所有電子裝置等方法來應對上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