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弟子規》文本部分內容,以現代的眼光檢視,有些值得商榷,有些不合時宜,但筆者認為,以今非古易,古學今用難。我們所要學習的是書中所傳達的精神,非拘泥在行為表現上。應將道德理念付諸實行,並願意自我修行提升品格,而不是陷入一種只會背誦道德知識,卻不知核心價值的填鴨式教育。
形式是做出榜樣讓人學習的,沒有形式,大家只重精神,一般人看不見,就無從學起,也不知如何做。所以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做出來沒有問題,問題是要教人如何做?例如:「親有疾,藥先嘗。」古時候是煮中藥,要讓父母親喝之前,我們先喝看看,燙不燙?苦不苦?酸不酸……處處替父母操心。落實在現代,則是幫父母注意,哪顆藥是治什麼的?有沒有什麼副作用?或有什麼該提醒的?事事體現出關心。《弟子規》的任何一條,都可以在當代做出來,問題在於如何做?怎麼做?常言道,身教重於言教,尤其學齡前孩童,學習對象往往就是父母的行為。
一帖良劑 以古鑑今
台灣近年來,社會亂象紛至沓來,《弟子規》中的許多理念都令筆者欣賞,諸如「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等概念,到現在皆可用於檢視教育現象。目前在台灣教育場域,筆者觀察到,部分菁英意識形態過重的老師,只偏愛擅長考試的孩子,卻忽略其德行培養,縱容其惡言惡行之現象,對於可能反應較慢的孩子,採取忽略的方法,以增加這些看似聰明孩子的學習優越感。
對此,筆者常思考兩點:第一,這樣培育現在看似聰明的孩子,其教育方法正確嗎?是不是現在討好看似聰明的孩子,未來反倒害了這些孩子?(這些孩子在教育場域,師長們有雅量可以容忍,但進入複雜社會之後,若還是依然故我,基於人性的先天設定,那來自不同背景的社會人士會放過他們嗎?在法律層面站得住腳嗎?其惡言惡行就可以除罪化?未來他們遇到其他得理不饒人的社會人士怎麼辦?)
第二,這樣的現象,可能也會造成惡性循環,一旦德育未發展健全,只善於台灣考試制度的孩子進入國家機器,台灣的國家機器是為了服務人民而設,看似聰明的孩子被灌輸了菁英意識形態,以及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這樣台灣「做爺們怎會在乎」事件之悲劇,只會不斷重演,最後受苦的仍是無辜的台灣人民。
最後,《弟子規》正是一帖治社會亂象百病之良藥,其與國學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可藉由閱讀《弟子規》讓全民一起提升心靈,使台灣社會多一點鼓勵包容,少一點怨恨批評,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負能量,也讓孩子藉由經典通往傳統文化的世界,實現全人的教育,最後正向改變國家的風氣,讓台灣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