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台中

台中犁頭店街 百年古道藏身其中

楓樹古道旁可以看見許多頹圮荒廢的古厝。(記者賴瑞/攝影)
楓樹古道旁可以看見許多頹圮荒廢的古厝。(記者賴瑞/攝影)

文/記者鄧玫玲
專訪國立聯合大學藝術中心主任,台中市鄉土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黃豐隆博士

台中最早開發的聚落   台中第一街

從小在南屯筏子溪畔劉厝庄長大的黃豐隆博士,為自己成長的這塊土地做了非常豐富的田野調查,他首先指出,南屯舊地名稱為犁頭店,位於台中盆地的西南隅,從彰化縣城跨過大肚溪北岸的烏日庄後,第一個到達的就是南屯這個地區,因為是台中最早開發的聚落之一,因此被稱作台中第一街。

 楓樹里古道沿途還保留的古角厝建築,與四周高大的豪宅建物對比強烈。 楓樹里古道沿途還保留的古角厝建築,與四周高大的豪宅建物對比強烈。(記者賴瑞/攝影)

黃豐隆表示,南屯原是一片肥沃原野,清康熙年間就開始了墾拓的腳步,隨著拓荒的移民大量湧入,打鐵店鋪、商店、販仔間(旅店)在此熱鬧聚集,因為開墾拓荒需要許多農具,因此打鐵店在此雲集,最興盛時在幾百公尺內就有數家打鐵店,其中又以打製牛犁與鋤頭最為出色,於是「犁頭店」這個地名就被叫開了。

碩果僅存的「慶隆犁頭店」製作各式鐵製刀具

黃豐隆常常帶領外地的訪客走訪犁頭店老街,他總是會領著走一段彎彎曲曲S形巷道,也一定會帶著參訪犁頭店街碩果僅存的「慶隆犁頭店」,這家打鐵店早年是從清水高美搬遷來這裡的,店老闆說,他們的打鐵技術已傳到了第三代,有了年輕一代的接班人,但是現在店裡不作犁頭,製作的大都是客人訂製的日常用具,像清明掃墓的時節,就有很多客人要訂製鐮刀、鋤頭,不同時節客人會有不同的需求,平常的日子他們做一般家庭要用的菜刀,也幫忙修復各式刀具。

以犁頭店老街為中心,在四周形成的聚落也很有特色,像是曾經是墓地的下牛埔庄,是當年養牛的墓仔埔,現在還保留著很多傳統合院古厝。以犁頭店老街為中心,在四周形成的聚落也很有特色,像是曾經是墓地的下牛埔庄,是當年養牛的墓仔埔,現在還保留著很多傳統合院古厝。(記者賴瑞/攝影)

「林金生香-麵龜仔塗」  150年歷史的糕餅店

其實,慶隆犁頭店還算不上百年,黃豐隆說,在犁頭老街上留存的百年老店就是「林金生香」,早年老闆林塗以生產紅麵龜發跡,因此以「麵龜仔塗」傳名,這是一家150年歷史的糕餅店,所有台式的太陽餅、狀元糕、喜餅、麵龜、壽桃都可以在這個傳統的老店中買到。這幾年來老店更蛻變成下午茶茶館,訪客可以在糕餅店裡坐下來,喝台灣烏龍茶配麻芛蛋糕,也可以來杯麻芛拿鐵搭配鳳梨酥,從此,外地遊客來逛南屯老街有了全新的體驗。

期盼族群能和睦相處  取名萬和宮

當然,很多外地客人是來參拜有三百年歷史的萬和宮,黃豐隆則指出,萬和宮的歷史應該從台中現存的最老的一塊匾額「福蔭全臺」說起,這塊匾額是雍正5年(1727)由台灣府北路營管貓霧捒守備彭朝桂題款敬獻,由此推斷台中盆地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已有290年歷史。黃豐隆表示,這座媽祖廟是本市市定古蹟,採用漳泉地區的傳統廟宇風格,古蹟範圍包括三川殿、拜亭、正殿,並與過水廊、後殿形成平面呈「日」字形格局,黃豐隆說,「萬和宮中保留的匾額特別多,還有傳統磚雕與彩繪也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早期台灣的移民為生存爭水爭地,因而族群的紛爭很多,因此媽祖廟取名「萬和」,就是期盼神明能平息這些殘酷的爭鬥,族群之間能彼此和睦相處,這就是萬和宮留存近三百年重要的精神支柱。

萬和宮這座台中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已是市定古蹟,採用漳泉地區的傳統廟宇風格。萬和宮這座台中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已是市定古蹟,採用漳泉地區的傳統廟宇風格。(記者賴瑞/攝影)

犁頭店文昌祠 台中文化發祥地

黃豐隆特別提到萬和宮後方的文昌公廟,這座文昌廟原來位在南屯路上南屯市場內建於清朝嘉慶二年(1797),由當時的歲貢曾玉音發起創建,那時稱作「犁頭店文昌祠」,也就是當年的孔子廟,除了漢學的老師在此授課,許多台灣本土社團與詩社也經常在這裡舉辦過活動,像是林獻堂發起的台灣文化協會就舉辦過很多活動,那時的犁頭店文昌祠,可說是台中文化的發祥之地。

萬和宮中保留的匾額特別多,還有傳統磚雕與彩繪也有百年以上的歷史。萬和宮中保留的匾額特別多,還有傳統磚雕與彩繪也有百年以上的歷史。(記者賴瑞/攝影)

民國61年因乏人管理拜亭坍塌、門樓破舊,文昌祠才搬遷到現在文昌街100號現址,被重新建設起來的文昌祠稱作「文昌公廟」。黃豐隆指出,廟中還保存著最古老的匾額「教澤重沾」,這是台中第一個舉人楊占鰲在道光19年(1839)間贈送給廟方的,正殿龍爿廟牆上陳列的「博士金榜芳名錄」,則記錄著信眾歷年來獲得博士學位的在地學子,也見證著南屯學風鼎盛,才人輩出的盛況。

集結簡揚華600首地景詩 出版《棲鶴齋詩文集》

以犁頭店老街為中心,在四周形成的聚落也很有特色,像是曾經是墓地的下牛埔庄(今中和里),是當年養牛的墓仔埔,現在還保留著很多古厝,日治時代的詩人簡揚華的祖居地就在這個庄頭裡,黃豐隆在巷弄裡找到一棵結著紅彩帶的老榕樹,他特別指出,這個地點曾經是詩人的老家,黃豐隆說,簡揚華還是個旅遊作家,他到過全台50個景點旅遊,包括打狗、旗后(旗津)、阿猴,還遠赴蘇澳及花蓮,寫了600首地景詩,為了追尋詩人的足跡台中市鄉土文化學會的成員經過全台舊地重訪,作了今昔對比後並增訂註釋,終於出版成新書《棲鶴齋詩文集》。

「瑞成堂」重新修復   市府守護這座文化遺產

經過牛埔庄的墓仔埔再往鎮平里去,就會看到一片片富庶的田地與一座又一座的古厝,南屯的開發足跡由這些保存得完整的古厝得到證實,這裡真的是當時拓墾人的新天地。黃豐隆說,這裡有很多保存得很好的古厝群聚落,富裕人家的住宅仍舊古意盎然,尤其鎮平庄的黃家古樓、慶元堂與慶和堂等古厝還保持著原來的樣貌,四周的田地也還有農人在耕作,春天來臨時的秧田一片翠綠,尤其是南屯特有的麻芛在這裡種植了很多。但是黃豐隆提到,位在重劃區的「瑞成堂」就沒有這麼幸運。

「瑞成堂」是一座114年的老建築,採傳統三合院格局,屋頂形式為硬山頂式屋頂,最特別的是羅馬多立克式列柱的出現。「瑞成堂」是一座114年的老建築,採傳統三合院格局,屋頂形式為硬山頂式屋頂,最特別的是羅馬多立克式列柱的出現。(記者賴瑞/攝影)

「瑞成堂」建於日治大正6年(1917),是大屯郡南屯庄長黃清江的故居,採傳統三合院格局,屋頂形式為硬山頂式屋頂,最特別的是羅馬多立克式列柱的出現,把西洋建築風格融在其中,「瑞呈新氣象 成就舊家風」這對古厝的對聯與堂號均出自黃清江親筆墨寶,入口處典雅的門樓取名「務本居」,四周設有磚牆並以刺竹環繞,突顯著當年的防衛功能。

然而,「瑞成堂」在2011年被市府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後不久,在一個黑夜裡被一輛高大的挖土機強行闖入,怪手從務本居門樓壓過、瞬間被毀,還包含內埕磚牆與頗為精緻的拜殿。黃豐隆說,「這很明顯是土地開發利益的糾葛,因此引起地方人土與文史工作者的一片躂伐。」經過民間團體的強烈抗爭後,台中市政府終於承諾全力守護這座文化遺產。

經四年修復完成的「瑞成堂」,終於讓百年古蹟保存下來,被修復得煥然一新的瑞成堂古厝,位在四周黃土裸露,圍籬四處的建築工地上,實在是非常突兀,至今封閉尚未開放參訪。黃豐隆感慨地說,鎮平區的未來將會怎麼發展似乎可以預見,和楓樹里的百年古道恐怕有著相同的命運,歷史文化再次逃不過社會的功利主義的侵襲。

中部最早的斜貫古道 將成為久遠歷史記憶

中部最早的斜貫古道,是台中盆地最早開發的一條交通要道,在清乾隆年間,從彰化縣城(今八卦山下的彰化市)出發,經南屯老街(犁頭店)到豐原(葫蘆墩),開墾的民眾踩踏出一條移墾大道,全長共約30公里,至今多數已消失,黃豐隆則表示,位於楓樹里還有一段三、四百公尺的巷路,是目前還可以找得到的古道遺跡。數百年的古道旁,沿途的古厝如今多已被剷平消失,現在還能看得到的是小型的三合院落與古道旁傾頹的農家土埆厝,其間還有一間傳統柑仔店與誠實商店。

南屯老街的交叉路口稱作三角街,從未曾架設過紅綠燈。南屯老街的交叉路口稱作三角街,從未曾架設過紅綠燈。(記者賴瑞/攝影)

然而,這些舊有的古早房舍也會慢慢消失,被現代豪宅建築一一取代,黃豐隆帶領訪客走訪這裡的古道時就覺得沿途景觀不斷在變化,三合舊院一一被建商買斷,豪華住宅群怪誕地出現土角厝旁。黃豐隆說,就連南屯溪七彎八拐的舊河道,也早被截彎取直,早年民眾依水而居,婦女溪邊浣衣的純樸景象早已成過往煙雲,未來,更別提百年古道了,只能是久遠的一點歷史記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