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對食物的反應 與大腦不同
我認為將滿布油花的肉片,或是鮪魚肚送入口中時,那句立刻浮現在腦中的「好吃!」是由舌尖衝上大腦而感到開心的緣故。
這種「大腦的喜悅」和「全身感受到的喜悅」完全不同。並非身體比較遲鈍,而是因為「那種感覺」不會立刻顯現,直到用完餐才會感受到那股舒適的感覺,似乎全身都受到淨化。這種現象是由於每個細胞都為此感到開心,所以將這分喜悅化作舒適感,傳遍全身而表現出來。
另一方面,大腦時常忽略這股令人安定的溫柔,因為大腦跟身體彼此關注的部分,有時截然不同。這時候就得注意別被大腦欺騙,不能完全相信大腦的感覺。
安穩而不起眼 卻真正讓人舒適
飯、味噌湯、乾蘿蔔絲或羊栖菜(海草莖)等食物,雖然常被說是對身體好的日常食品,但實在太過稀鬆平常,鮮少在電視美食節目上亮相。畢竟,若讓來賓試吃乾蘿蔔絲或羊栖菜,還要驚奇的大喊「好吃!」一定會被觀眾懷疑節目造假。因為沒有任何一種乾蘿蔔絲會好吃到令人驚豔。反而用年輕人常講的「普通好吃」來形容非常適切。
普通的美味,安穩而不起眼,但能使人感到安心。所以,乾蘿蔔絲的美味正是「普通好吃」。
對調理食物的人來說,聽到用餐的人說「好好吃」,應該會感到開心。不過,「好吃」其實深藏多種含意。家庭中的美味,多是平凡又不起眼的食物。媽媽們常會抱怨:「家人吃完飯後連一句好吃都不會說。」但這其實就是家人們表達好吃的方式,一切都是這麼自然又令人安心。
食物的真意
有時候,我們吃某種食物的理由,並非只是因為好吃。經由媒體報導的食物,大多是不知其為何美味的東西。這些食物通常會引起一陣流行,接著很快便消失於洪流之中,風潮也轉往下個被報導的東西。
我們應該要懂得區隔這些被報導的美味跟普通的美味,將這兩種美味視為截然不同的事物,以此標準選擇食物。
俗話說吃飽才有力氣,人類可說是為了延續性命而料理,為了養精蓄銳而飲食。就像是那些忍受苦味飲用青汁的人,應該都是為了健康,而不是因為好喝。人所謂的「吃」,並不是為了追求表面上的美味,而是因為潛意識了解食物的真意,並藉由飲食將這分安穩及舒適默默傳達至大腦。
像一湯一菜這種身體真正需要的食物,有時候會因料理的人不同,導致味道可能不甚理想。因此料理好不好吃,都是在入口之後才能察覺。我們不需為食物的味道感到開心或難過,也不需要表現得漠不關心,只要將感受到的美味放在心裡,自己明白就好。
就像鈴木一朗這般活躍於世界各地的一流運動選手,心情並不會因為揮棒後,有沒有打到球而受到影響,日常生活中也總是盡力保持冷靜。正因為他們從日常就要求自己追求品質,培養擊球率與直覺,才能在下一場比賽中擊出好球。
所謂「兢兢業業」,在專心工作時,試著將用餐組合改為一湯一菜,你一定會有所收穫。
--摘編自《一湯一菜的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