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了解青少年情緒特質 及時關懷 避免憾事發生

建議父母與師長,覺察孩子情緒的狀態與轉變,當成雙方學習成長的最佳機會,不要試圖阻止或壓抑孩子的情緒。(Fotolia)
建議父母與師長,覺察孩子情緒的狀態與轉變,當成雙方學習成長的最佳機會,不要試圖阻止或壓抑孩子的情緒。(Fotolia)

文/記者李郁玫
青少年是正處於身心發展變化的階段,由於心性未定、抗壓性低,而且挫折忍受力較低,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或社會事件的影響。心理師提醒,家長與師長要多留意他們可能產生壓力的刺激來源,以及他們主觀的想法與感受,也要留意單一自殺事件對他們造成的無望感、合理化、社會孤立感、模仿行為等後續效應。

青少年面臨身心劇變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林萃芬表示,由於青少年的身心正同時面臨「不等速」與「不均衡」的劇烈變化,情緒經常會陷於緊張衝突的狀態,而且在缺乏因應之道的情況下,很容易採用極端的方式來宣洩情緒。

青少年的4種情緒特質

根據多年心理諮商經驗,林萃芬歸納出國中至高中階段的青少年最容易出現以下4種情緒特質:

第1種情緒特質是害怕

青少年最怕被人批評、被人輕視,尤其是當自己的「害怕」被別人發現又加以嘲笑時,殺傷力最強。另外,青少年也會恐懼陌生的事物,害怕以後要面對的問題比現在多,一想到未來困難重重,覺得自己沒有能耐面對,乾脆放棄算了。

第2種情緒特質是羞愧

青少年最討厭「丟臉」和「糗大了」的感覺,譬如說看到別人學得又快、又好,自己卻學不會,青少年常會在心中痛罵自己:「我真是笨!」「我好無能!」「我好遜!」甚至有青少年會因為覺得「無地自容」而想不開。

第3種情緒特質是憤怒

很多青少年都會出現鬧彆扭、頂撞師長、與兄弟姊妹爭執的情況,特別是當行動受到限制,例如:想買手機家長不答應、想玩電動家長不同意,或是感覺被人欺騙時,更會產生「報復式」怒氣,做出非理性的行為。再者,如果父母要求太過嚴格,像是規定要孩子考試要考到幾分,少一分打一下,或是自己沒有做的事情卻被責怪,很容易引發混合著委屈的悲憤式怒氣,氣到想以死來抗議家長的高壓與期望。

第4種情緒特質是憂鬱沮喪

自覺不被家人、同學尊重,沒有被愛的感覺,因而陷入孤單的情緒中;或是自覺考上不理想的學校,被迫去上一所不想上的學校、自覺沒有天分,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憂鬱和悲傷。

陪伴孩子一起面對問題,可採用「四不原則」的應對方式,才能有效地協助孩子。(Fotolia)陪伴孩子一起面對問題,可採用「四不原則」的應對方式,才能有效地協助孩子。(Fotolia)

給予父母與師長的建議

林萃芬建議父母與師長,要經常覺察孩子情緒的狀態與轉變,把孩子的情緒反應,當成雙方學習成長的最佳機會,不要試圖阻止或壓抑孩子的情緒。同時要帶領孩子練習表達情緒,適時說出內心的需求、情緒、感受和想法,才不會凡事悶在心裡,讓父母與師長猜不透,只能在旁邊乾著急。

此外,父母與師長不妨多使用思考性語言,避免使用責備性語言,舉例來說,當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口氣不佳時,責備性語言是:「不要用那種語氣跟我說話。」思考性語言是:「我感受到你有情緒,等你沉澱一下,我很願意聆聽你的想法。」如果父母與師長使用責備性語言交代事情,孩子會不情願地照著做,並且會累積大量氣憤的情緒,或是偷偷地用不符合父母與師長要求的方式做事,來奪回一些掌控感。

林萃芬提出,當父母與師長聽到青少年孩子有自我傷害的念頭或語言時,請不要責備或羞辱孩子:「你真是不孝!」「你只會逃避問題!」「你怎麼那麼笨!」也不要論斷自殺是對或錯:「你這樣做對嗎?」應該要先確認青少年孩子的情緒,再同理他的感受,陪伴孩子一起面對問題,可採用「四不原則」的應對方式:不要否認青少年孩子想要自殺的真實感受,並說你不會這樣做,那不是你的意思吧!而父母與師長也不要被嚇到,以免慌了手腳,才能有效地協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