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淺談「肌少症」

「肌少症」肌肉的質量減少並伴隨著肌肉功能的喪失,除了與衰老有,和一些內分泌疾病如胰島素阻抗較高,或長期臥病在床缺乏活動等都有相關。(Fotolia)
「肌少症」肌肉的質量減少並伴隨著肌肉功能的喪失,除了與衰老有,和一些內分泌疾病如胰島素阻抗較高,或長期臥病在床缺乏活動等都有相關。(Fotolia)

文/記者李郁玫
不知您是否看過這樣的景象?在繁忙的交通尖峰時段,斑馬線上的小綠人越跑越快,就要變成紅燈了,眾車蠢蠢欲動,正準備往前衝刺,卻還有位銀髮長者困在斑馬線中間緩步前進;或是家中的長輩,逐漸出現毛巾擰不乾、罐頭打不開、樓梯爬不動等,不至於造成日常生活失能,但卻仍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問題。如果身體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要小心可能是罹患「肌少症」。 
日常良好的身體移動功能,可讓我們能執行小到開罐頭的動作,大到過馬路、爬樓梯等動作。(Fotolia)日常良好的身體移動功能,可讓我們能執行小到開罐頭的動作,大到過馬路、爬樓梯等動作。(Fotolia)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鄧筑文說,人體除了各個重要的內臟器官外,有兩大重要的系統維持著人體日常良好的身體移動功能,可讓我們能執行小到開罐頭的動作,大到過馬路、爬樓梯等動作,其一是骨骼系統,其二就是肌肉系統。骨質疏鬆在近年的衛教提倡下,民眾已經多有了解,但「肌少症」對大部分民眾來說仍是較陌生的名詞。 

何謂肌少症?

鄧筑文說明,「肌少症」就是肌肉的質量減少並伴隨著肌肉功能的喪失,除了與衰老有直接相關,還和一些內分泌疾病如胰島素阻抗較高,或是長期臥病在床缺乏活動等都有相關。罹患肌少症者日後也較容易出現跌倒、失能,一但罹患內科或外科疾病,也會有較多的併發症和較高的嚴重度與死亡率。 

肌少症的診斷標準

人體自30歲開始,肌肉質量就會緩慢減少,到了60、70歲左右,就可能發展成有感的症狀,這些有感的症狀被醫師歸納為診斷的指標。其中最重要的兩項,第一為步速緩慢,每秒無法行走超過0.8公尺;第二為握力減少,亞洲男性握力小於26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當這兩項症狀出現任一項,醫師可進一步安排測量肌肉質量的相關檢查來確認肌肉質量是否有減少,若有減少就符合肌少症的診斷標準。 

「肌少症」對大部分民眾來說仍是較陌生的名詞,篩檢自己是否有肌少症的可能。(Fotolia)「肌少症」對大部分民眾來說仍是較陌生的名詞,篩檢自己是否有肌少症的可能。(Fotolia)

鄧筑文補充說,以上的診斷標準較為瑣碎,民眾想要快速篩檢自己是否有肌少症的可能,第一個是看在過一般的四線道馬路時,若從行人綠燈亮起就開始過是否仍過不完?若是則符合步速過慢;第二個是毛巾是否擰不乾?若是則符合握力不足;第三個是兩手虎口張開圍成圈,看是否能圍住小腿最粗處,若能圍住則可能代表肌肉質量不足。 

適當的運動與營養補充

鄧筑文提醒民眾,若經醫師確診為肌少症,不須過於慌張,這其實是老化的一個自然現象,只要經由適當的運動與營養補充,就可減緩肌肉流失、維持肌肉的功能。運動的部分基本上包含伸展運動、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高階班可再加上平衡訓練,訓練的強度與頻率,可至門診諮詢復健科醫師開立最適合的運動處方。營養則是多補充維生素D與優質蛋白質,而蛋白質中的白胺酸(Leucine)是一種必需胺基酸,和肌肉合成高度相關,建議蛋白質的補充要從日常飲食著手,增加蛋、豆、魚、肉類的均衡攝取。◇

營養則是多補充維生素D與優質蛋白質,而蛋白質中的白胺酸是一種必需胺基酸,和著手,增加蛋、豆、魚、肉類的均衡攝取。(Fotolia)營養則是多補充維生素D與優質蛋白質,而蛋白質中的白胺酸是一種必需胺基酸,和著手,增加蛋、豆、魚、肉類的均衡攝取。(Foto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