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已蟬聯多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於癌症。據統計,108年全臺就有19,859人死於心臟疾病,平均26分鐘就有一人死亡,其中又以急性心肌梗塞為心臟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肌梗塞每延誤30分鐘治療,就會增加死亡風險;心臟學會24日發布新型指引,強調病人在救護車上,就應該盡速使用心電圖進行診斷,以降低病人死亡風險。
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臟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心臟需要冠狀動脈供應大量氧氣和養分,當冠狀動脈因血栓阻塞導致心臟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與營養時,將會引起心臟肌肉壞死,容易併發心律不整及心臟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如冠狀動脈完全被阻塞時,心電圖中ST段會對應呈現上升訊號,因此該類心臟病稱為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STEMI)。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針對臺灣的臨床經驗,強調急性胸痛、懷疑心肌梗塞時,應及早透過救護車就醫,並將此建議納入新的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STEMI)的治療指引中。
新指引撰寫委員會主席、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李貽恒表示,由於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與冠狀動脈血栓有相當程度的關係,因此針對此類病人,首要是以快速回復心肌血流灌注為主要目標,臨床上則是以緊急心導管手術,包括氣球擴張及血管支架置放來打通血管。
李貽恒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病患,每延遲30分鐘治療,一年後的死亡率將上升7.5%。因此,如果能在到院前的救護車上,就用心電圖早期診斷STEMI,提前給予雙重抗血小板藥物,同時通知醫院的心導管團隊,於到院時立刻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將有助於縮短治療所需時間,早期打通血管、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