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做真正的自己 我們確實擁有「選擇權」(上)

做真正的自己,我們確實有隱形的選項。(Fotolia)
做真正的自己,我們確實有隱形的選項。(Fotolia)

文/譚雅.道爾頓 (Tonya Dalton) 譯者/蔣馨儀
「表現我們真正的自我,是我們自己的選擇,這比我們所具有的能力更重要。」—— J.K.羅琳(J. K . Rowling)

以下兩點,哪一個較符合你的情況:

A. 我自己選擇要走的道路,以及應該優先處理的事物。

B. 我讓他人幫我決定要走的道路,以及應該優先處理的事物。

若選擇B,那你可能得在這裡就停止繼續閱讀,因為也許其後的內容都不會是你想要看到的。

我認為,我們都應該也必須自己做出決定,雖然這確實很困難,特別是當有這麼多人都認為生活的掌控權不在於自己的時候。

我們太常交出主控權,讓別人用他們的要務和需要緊急救火的事件,把我們給綁住,使我們覺得沒辦法掌握自己的生活。但其實不然,我們只是忘了還有一種選項,就是將時間投入在自己最重視的事物上面。

我們都知道優先事項就是——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事情;但對大部分人來說,釐清什麼屬於、什麼不屬於優先事項本身就是件很困難的事。畢竟每件事感覺都挺重要的,要怎麼排出先後次序才好呢?

當我們平等對待每件事時,就代表優先事項並不存在,因為所有事情都會擠在一起,反倒模糊掉真正重要的事物。我們認為自己應該努力把握所有機會、不想錯過任何一件事情,所以才會將所有事情都視為重要任務去執行——即便事實並非如此。結果則是讓自己忙得不可開交。

優先事項(priority

這個單字一直到15世紀才出現,以前是根本沒有這個概念的,後來人們終於在對話中加入了這個詞彙,而它也一直都維持著單數的用法——從來沒有用複數(priorities)來表示過,就這樣又過了500年,直到突然間,它就成了有複數型的字了。

自此之後,我們便開始產生一種文化信念,認為應該有更多的任務被列為待辦清單上的優先事項——儘管這些事物在我們心中排序並非如此。就像《少,但是更好》(Essentialism)的作者葛瑞格.麥基昂(Greg McKeown)所寫道:「我們不合邏輯地推斷,只要改變這個字,我們就能歪曲事實。於是不知怎麼的,我們現在可以有好幾件『優先』的事。」

事實上,除了那些真正能滿足自己心靈的事物外,沒有人會想要全部一手包辦,可是真正放手卻有其困難度,特別是當某事能帶來一些安全或舒適感的時候尤為如此。有時你需要跳脫舒適圈,才能集中精力、擺脫雜音、直接切入你的優先要務,而我之所以知道這些是因為自己有過親身體會。

我們需要找出心中的優先排序,但首先要掌握一個原則:我們必須心甘情願地接受自己無法擁有一切的事實。

現在改變還來得及嗎?

10月的美國北卡羅萊納州阿什維爾市非常美,天氣已轉為涼爽的秋天,亮橘與楓紅色點綴山林,這是我一年之中最喜愛的季節,除了2013年。

2013年初,我開始創業,公司已成長到一定規模,因此先生約翰也辭職和我一起工作。我們肩並肩一同打拚,我也熱愛與約翰共事。然而即便知道自己應該要很知足開心,實際上卻不然,我的內心深處無法感到滿足,並且充滿了不安。

我無法明確說出到底哪裡不對勁——這中間並沒有一個戲劇化的撥雲見日橋段,讓我發現這並非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大部分的日子都充滿挫折感與不滿足,因為我並不喜歡自己目前對於世界的貢獻,而工作上的不開心也逐漸滲透到生活中的其他部分,令我倍感空虛。

我的事業是當時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孩子的吃喝、房貸都來自於此,同時約翰和我還能一同打拚工作,我怎麼能夠轉身拋下發展正上軌道、全家人又得靠它吃飯的事業,跑去追求新的可能呢?因此我身上籠罩了一股無力感。

我覺得自己被困住了,我很明顯沒得選擇——我找不到其他的選項。

每件事都很重要,但唯有找出優先事項才不會錯過真正重要的事。(Fotolia)每件事都很重要,但唯有找出優先事項才不會錯過真正重要的事。(Fotolia)

我們有得選!

你可能也有過類似的體驗,事實上在閱讀本文時,你心裡可能會想說:雖然這聽起來很棒,但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實踐的,或是我也想要花更多時間在個人優先要務上,但手上事情真的太多了。

現在我必須告訴你:良藥苦口,你若不自己做選擇,他人便會替你代勞。但選擇權其實操之在你,不選擇當然也是一種選擇,但有太多人都忘記,其實自己是有能力選擇的!這類型的案例就稱為「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於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下週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