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吃,不然我要收走」,這句話對孩子的影響深遠!16歲女學生體重44公斤,但她卻不滿意,節食過度,天天喝白開水度日,家人要求她記錄飲食,沒想到反而出現暴食的情況,看到體重增加又會崩潰拒食,反覆在拒食跟暴食之間,趕緊就醫。
陳家駒表示,個案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及經驗,加上環境改變適應困難,同儕人際困擾,自我感覺及調適不良等情況,而用飲食抒解壓力,但吃了又陷入擔心變胖的悔恨,造成拒食跟暴食的反覆,出現飲食障礙(暴食、拒食)的症狀。
飲食障礙症是長期的慢性身心疾病,並非臨時壓力引起的反應,患者經常會出現以下症狀:
1外貌:
面容憔悴、棍棒狀四肢、明顯地體重下降、衣服寬大。
2生理徵兆:
經期停止、腹瀉與便祕交替發生、嘔吐、皮膚發涼、血液循環不良、易受感染。
3行為:
對外表敏感、大吃食物後嘔吐、假裝吃飯卻把食物偷偷扔掉、偏愛輕瀉劑/催吐劑/利尿劑/灌腸劑等、學校成績變差、反社會行為像是偷竊,故意損壞東西等。
飲食障礙症除了影響健康,還會影響生活、學業成績、人際相處等,從小的飲食習慣與情緒、性格養成有關!陳家駒說,培養良好的飲食營養衛生習慣及餐桌禮儀,學習情感人際互動,都是社會化訓練一環,會塑造人的性格,與情緒處理的能力。
家庭提供的資源及父母依附陪伴支持學習的程度,都會影響到未來發展。混亂不良的飲食習慣可能引發各種臨床相關疾病,如:營養不良、肥胖、厭食、吸食物質、濫用藥物、酗酒、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吸菸、胃腸身心疾病、癌症等。
治療上依個人症狀而不同,須長期治療,包括:藥物、心理治療、行為治療、關係治療、情緒認知管理治療、溝通及團體治療……等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改善。更有研究指出,厭食症患者因嚴重者營養不良,統計有5~25%有死亡的風險;住院治療者最長須6年才能出院。
他提醒,父母應盡量陪孩子好好吃飯,飲食障礙症會對生活、社交等造成影響,當出現相關症狀時,應積極治療,治療須長時間的多管齊下,才能改善飲食習慣,擺脫拒食、暴食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