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縱橫職場

錯砍成本削弱競爭力 企業成本迷思

企業常以「成本管控」自豪,但其實經常錯砍成本、錯置資源,在不知不覺之中,削弱「長期競爭力」。(Shutterstock)
企業常以「成本管控」自豪,但其實經常錯砍成本、錯置資源,在不知不覺之中,削弱「長期競爭力」。(Shutterstock)

文/吳安妮
長期以來,臺灣企業以「代工」為主,利潤一直都不高,如何有效的管理成本,是企業非常重要的課題。臺灣企業常以「成本管控」自豪,但其實經常錯砍成本、錯置資源,在不知不覺之中,削弱「長期競爭力」。

「成本」是世界上任何組織、任何企業每天都得面對的課題,企業只要運轉,就會發生成本,而且運轉越久,所產生的「隱藏成本」就會越高,因為組織層級越多,內部溝通及開會等無法計算之「隱藏成本」自然居高不下,若欲提升企業之競爭力,改變現況是無可避免的課題。

企業明知變革、轉型或升級是必然的趨勢,所能想到最簡單的解方就是「節省成本」,度過難關。不少企業自認為是「控制成本」的高手,但其背後大都存在著「成本的迷思」。一般而言,企業存在著三大成本迷思,說明如下:

1.分不清楚,且不知如何取捨長期或短期成本:

有些企業察覺「利潤」開始下滑,因而積極聘請「策略創新人才」或擴大「創新研發」及發展「新的營運模式」,以達到轉型升級之目的,如此「短期成本」必然上升,但因轉型成功,提升了長期經營績效,「長期成本」勢必下降,成果豐碩,此即健康的「成本管理」。

反之,有些企業因擔憂短期利潤下滑,採取快速降低「短期成本」來因應,雖然穩住短期之利潤,卻損害了長期生存的「競爭優勢」,反使得長期成本上升,非常不值得。

2.誤以為大客戶就是好客戶:

臺灣的企業大都以「代工」為主,常認為「大客戶」就是好客戶,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大客戶的要求通常很多,為了爭取大客戶之大訂單,公司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來服務這些大客戶,例如:客製化的生產流程及服務、代為儲存產品、運送產品、處理各種大大小小的「客製化」服務,且每年的價格必須調降3∼5%,否則大客戶就會以轉單為由要脅。

仔細探究,就會發現「財務會計」的成本分攤並未考慮「客製化服務」等額外成本的發生,因而未能發現大客戶或大訂單之問題。若採用「管理會計」觀點,加入所有「客製化服務」的成本後,很可能發現這些大客戶反而是造成公司「長期虧本」的主因。

3.看不清楚隱藏成本:

企業經營隨時都存在著「隱藏成本」,茲以「存貨」為例,就「財務報表」而言,期末存貨是銷貨成本的「減項」、利潤的「加項」,會使公司財報淨利增加,是一件好事。

但就「管理會計」之思維而言,積壓存貨會帶來難以估算的隱藏成本,例如:存放存貨而產生的「場地成本」,為積壓存貨而投入的「資金成本」以及管理存貨而產生的「管理成本」,一旦存貨過期還會有「報廢成本」等,仔細計算就會明白這些「隱藏成本」高得驚人。企業若是忽略了這些隱藏成本,最後必定高估利潤,成為無法提升企業長期利潤的原因之一。

——摘編自《企業策略的終極答案》(最新修訂版),(臉譜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