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心理情緒 男人待修的一堂課

父親這一角色,似乎總是話不多,用著自己含蓄的方式愛著孩子,同時也營造出務實嚴肅的形象,教導孩子是非對錯與道德標準。(Fotolia)
父親這一角色,似乎總是話不多,用著自己含蓄的方式愛著孩子,同時也營造出務實嚴肅的形象,教導孩子是非對錯與道德標準。(Fotolia)

文/記者施芝吟
沒有人是天生的爸爸,還沒真實抱到孩子之前,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所以,不需要想太多,等當了爸爸之後,自然能找到當爸爸的方法。因此,才有句經典的廣告臺詞:「我是做爸爸後,才開始學做爸爸的。」

父親這一角色,似乎總是話不多,用著自己含蓄的方式愛著孩子,同時也營造出務實嚴肅的形象,教導孩子是非對錯與道德標準。儘管有些生疏,卻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把最好的都給了出去。

刻板化性別角色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表示,傳統父親的角色是不苟言笑的嚴父。在華人文化中,對於男性的性別角色形象為男子氣概、陽剛、勇敢,以致於很多男性從小被灌輸,要勇敢、堅強,甚至是心裡有脆弱的情況,是不應該說出來,應該想辦法解決,並非尋求協助。

他指出,在性別文化養成中,很多男性會隱藏內在情感,也會用「壓抑」來解決內在情緒問題。亞洲男性處理情緒時,經常利用外在物質(酒精)、或是攻擊、暴力行為來表達內在情緒。

關於酒癮部分,其中以日本最為明顯。對於日本男性大家都有個刻板的印象,不論是在日劇、日本電影上看到的日本男性,都是在家中比較有地位或者是一個穩定的上班族,每天早出晚歸爲家庭辛苦付出。而大部分的日本男性,在傳統日本階級及性別文化壓力底下,在下班後都會直接去居酒屋喝到爛醉,才甘願回家。

原生家庭的父親形象 

「原生家庭的父親形象」在無形中,已經成為孩子怎麼當父親的第一堂課。羅惠群表示,滿常聽到:「成為什麼樣的父親,可能來自於你小時候對於父親形象的延續。」男性成為父親這件事,學校沒有教、也沒任何資料教導如何當一位好爸爸,僅能依靠腦袋中父親形象,去形塑自己成為父親的概念。

雖然大部分人覺得,小時候,父親不擅言辭、嚴厲,很多人不喜歡那樣的父親形象,但為什麽成為父親後,仍舊是帶著舊有的父親形象在面對孩子。羅惠群說明,家庭中有規則、規範,有很多角色上該扮演的態勢,會經由家庭系統傳遞下來,很多人過去不太會當爸爸這件事,他在記憶中搜尋印象中的爸爸就是比較有威嚴、強勢,不苟言笑,類似這樣的概念。

父親也許這一輩子也都思考著同樣的問題:「我是一個好爸爸嗎?」 

疫情下,爸爸的情緒

受到疫情影響,各行各業受到衝擊,有的放無薪假、被裁員等,許多男性是家中經濟支柱,頓失工作、壓力山大;因此,男性憂鬱、焦慮狀態上升,應該如何面對呢?

羅惠群說,面臨無薪假、工作變動,導致收入不穩定,對於男性自我內在的感覺受到強大的影響。現今社會仍存在傳統情節:「男性只要在外面把錢賺好,能夠讓家裡衣食無虞,就完成一位父親的責任。」疫情間,男性無法滿足過去的情節時,便會出現無能感、低成就,甚至有無形的聲音告訴他:「其實,你沒有做好你的責任、你不是一位好先生,也不是一位好爸爸⋯⋯因為你讓他們沒錢用。」

他指出,這是非常大的自我責備、責難的聲音,對於經濟出現困境的男性而言,是在增加他的無力感、無能感。此時,夫妻間容易出現爭吵。男性在不擅表達情況下,出現很多衝動的行為,甚至搭配酒精,酒精屬於麻醉劑,會讓腦袋中的前額葉控制「衝動」這件事情的能力下降,很多與家暴相關的案子,都跟先生長期飲酒有關。

暴衝式憤怒情緒

羅惠群指出,情緒不穩較常見,值得注意的是「暴衝式憤怒情緒」,像是突然間的火山爆發,平常是好好先生,但是有時候、一陣一陣的爆發出來。這種情形較多,原因在於男性處理情緒方式常是壓抑的,如果沒有管道可以訴說,就會像炸彈突然間爆炸。

間接性的暴怒症,男性遠多於女性,男性容易迴避內在情緒,每當太太想跟先生討論話題時,先生選擇逃避的方式,例如:我現在不想談論。沒關係,妳決定就好,我沒有任何意見。男性迴避容易把內在聲音、感受壓制下來,悶在心裡頭。

※ 引導出內心話 避談解決方案

羅惠群建議家人,有技巧性的引導男性(先生、爸爸),說出內在感受,過程中先不急於給予解決方法。

利用機會聊聊內在感受,例如:面對疫情的各種擔心、接種打疫苗的事、或是解封等話題進行討論,讓男性家人能夠訴說內在焦慮、害怕等情緒,「但是不要太快為他們想辦法。」

他解釋,「想辦法」這件事情在性別文化中,會被男性放在男性要自己想到的原則,當你告訴他應該怎麼做,好像取代他的位置,反而會刺激男性的羞愧感,男性常常在跟家人溝通時,會出現,不說了,你們好像都在責怪我,覺得我不好等等。這時,男性又把心裡那扇窗關了起來。

※ 運用健康方式 排解壓力

藉助酒精、藥物等方式舒壓,很容易掉入成癮的陷阱中;運動時,大腦會釋放大量安多酚(endorphin),這種激素能令人產生愉快感覺。羅惠群建議,使用健康的方式來排解壓力,像是運動、瑜伽、爬山等,在符合防疫規定情況下,能夠讓男性有個流汗機會。

※ 男性關懷專線 尋求專業協助 

使用諮商服務男女比為3比7,也就是說,女性較願意使用外部協助的相關資源,來解決心理層面問題。根據國外研究發現,面對面心理諮商或是透過視訊、遠距方式、電話專線,男性傾向於遠距或電話方式。

倘若面臨婚姻、家庭或親子關係的問題,不知如何自我調適與改變時,民眾可以撥打衛生福利部的男性關懷專線,訴說心事與討論其困擾。 

羅惠群說,心理諮商對於民眾而言充滿神祕感、不了解、汙名,因為不理解而擔心,阻礙了尋求協助的管道。近年不論網路、公會、協會有很多是由心理師所提供的資訊,告訴何為諮商,民眾可以多方詢問、了解。先讓自己多一點了解,才會化掉不必要的焦慮,能夠適時的尋求心理資源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