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降低菜價因天氣等因素而劇烈浮動,農委會於2018年即著手建置「冷鏈體系」,但民眾黨立院黨團17日召開記者會指出,上週盧碧颱風引進的強烈降雨卻造成臺灣中南部逾4.5億元農損,呼籲農委會以共同生活圈的概念建置農產冷鏈系統,並強化農業保險機制。
民眾黨立委張其祿指出,農委會早在2018年已開始建置「冷鏈體系」,宣稱可解決產銷失衡問題,甚至可加工30噸蔬果行銷至全世界,政府也擬訂4年85億元的冷鏈補助計畫。但上週的強降雨災害,造成中南部作物面積21%受損,損失金額達4億5,898萬元,使菜價飆漲;甚至,即便降雨前供應穩定,仍因民眾預期心理先漲了20%。
農糧署曾表示,臺灣市場太小,農產價格容易受影響,應加強農產品的儲存、加工與銷售,分攤價格遭到操縱或波動的風險。張其祿認為,可將屏東、高雄及臺南併嘉義作為共同生活圈,建置區域農產冷鏈體系;而針對本次農損金額較高的木瓜及面積較大的落花生,也應根據科學及大數據,思考是否需因應區域受損狀況協助農民適當轉作。
立委賴香伶指出,「水與糧食」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物資,也是未來與異常氣候對抗下首要面對的問題,臺灣3個多月前剛度過56年來最大的旱災,卻馬上迎來強降雨致災,每當遇上天災時,農、林、漁、牧業都會受到嚴重影響;據農業統計資料顯示,臺灣地區近20年平均每年約有新臺幣123億元的農業天災損失,政府應精進各項防災措施。
賴香伶質疑,雖然《農業保險法》於去(109)年5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但農民們有因此受到何種類保障嗎?且近20年來約損失123億元的農損數據也沒有建立大數據庫,呼籲農委會應成立專業風險評估部門,針對各類災損提供事前預防性計畫,不應等損害發生後才來補貼救援。
對此,與會的農糧署運銷加工組組長陳祈睿回應,受衝擊較大的短期葉菜、瓜果類約有三至四成,但中南部產區天氣已好轉,只要持續穩定,預估8月下旬菜價能回穩;目前也已積極輔導農民釋出相對耐放的甘藍、白菜及根莖類等冷藏蔬菜滿足市場需求。而他也認同,臺灣確實需要整套的因應策略,農委會已將氣候調適策略、淨零排放列為施政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