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廚餘集中處理 農委會:樂見廚餘飼料化產業形成

為防範非洲豬瘟,立委鍾佳濱、黃世杰(右)、洪孟楷(左)7日建議,廚餘飼料化,北中南東設大型蒸煮場,提供豬農安全衛生廚餘。(鍾佳濱辦公室提供)
為防範非洲豬瘟,立委鍾佳濱、黃世杰(右)、洪孟楷(左)7日建議,廚餘飼料化,北中南東設大型蒸煮場,提供豬農安全衛生廚餘。(鍾佳濱辦公室提供)

【記者徐翠玲/臺北報導】為防範非洲豬瘟,全台9月禁廚餘養豬1個月。立委鍾佳濱、黃世杰、洪孟楷7日建議,廚餘處理應採團進散退,將676家大型養豬場剩食集中回收、分類利用等,降低平均每日1263公噸廚餘去化負擔,輔導1685家小型養豬場退場或轉型,避免成為防疫漏洞;廚餘飼料化,北中南東設大型蒸煮場,提供豬農安全衛生廚餘。農委會則表示,樂見廚餘飼料化產業形成。

鍾佳濱在「白馬非馬,剩食非廚餘──落實環保飼料顧地球」記者會上指出,國內一天廚餘產量2246公噸,其中983公噸做堆肥占44%、1263公噸作豬飼料占56%。9月1日開始禁止全國使用剩食餵豬,都以掩埋、焚化或堆肥處理剩食。如果把可飼料化的剩食全部焚化處理,會產生10%底渣與戴奧辛問題,如果使用剩食餵豬,每頭豬一天吃5公斤,全國25萬頭豬可吃完每天的剩食。農委會已清查676家大型剩食養豬業者,但1685家小規模養豬業者(100頭豬以下),多利用餿水桶回收剩食養豬,會是問題。

黃世杰說,廚餘處理希望採團進散退概念,就是676家大型養豬場剩食採集中回收、分類利用、專業處理,做堆肥或做飼料供養豬戶使用,才能減少去化的負擔,又確保安全。1685家養豬散戶,較無處理剩食回收能力,稽查也不易,應拿出適當配套措施讓其退場或轉型。像桃園106家100頭以下小型養豬場,經過輔導目前只剩8場繼續使用廚餘,既然編了這麼高的養豬輔導基金,就應該善用。

「全面禁止廚餘治標不治本。」洪孟楷表示,原本要由豬消化吸收的廚餘,若讓各縣市採焚化或掩埋處理,恐造成環境二度汙染。目前農委會補助豬農飼料費每頭500元,對養殖成本較高的黑豬農而言是杯水車薪,若持續延長禁止廚餘養豬,應考慮飼料實際成本提高補助。仿造日本做廚餘飼料化,北中南東設大型廚餘蒸煮場,讓豬農使用安全衛生廚餘,這可能要跟縣市政府合作,才能解決豬農、非洲豬瘟、消費者的食安問題。 

環境與發展基金會資深顧問陳文卿認為,應禁止廚餘直接養豬,不是禁止廚餘飼料利用,他建議環保單位與農政單位應共同合作,一方面由環保單位蒐集後集中蒸煮,另一方面則由農政單位統一配送給養殖戶,讓廚餘轉換為安全的替代飼料。

守住非洲豬瘟關鍵期 農委會盼養豬界體諒

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表示,過去2年多非洲豬瘟策略是阻絕於境外,所以廚餘落實蒸煮就同意豬農使用,但目前病毒已擴散到幾千點,已非阻絕境外所能控管,所以採取9月禁用廚餘的措施保住養豬產業。非洲豬瘟的潛伏期約20幾天,禁用廚餘1個月是為避免病毒流竄至路邊不明廚餘桶,甚至進入養豬場,希望養豬界體諒,共同渡過這1個月的關鍵期。 

黃金城提到,廚餘經高溫蒸煮就不可能傳播,因此樂見台灣形成「廚餘飼料化」產業。台灣若能趁此機會轉型,這將是最好的廚餘處理模式,農委會與環保署會一起推動。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表示,從2019年爆發非洲豬瘟後,已要求667場養豬場落實「90°C、1小時」高溫蒸煮,並稽查1萬5000多場次皆無發現違規。近兩個禮拜已移除路邊共1152桶不明廚餘桶,並將路邊不明廚餘桶列為稽查項目。 

沈志修說,環保單位推動生質能源與肥料堆肥化是最重要的工作,過去已有44%廚餘採堆肥化處理,目前因禁止廚餘進入養豬場,已輔導約6成廚餘採生質能源或堆肥處理,其餘4成走掩埋及焚化處理。掩埋場皆有不透水層、滲出水處理,不會汙染地下水,而焚化爐皆有裝置空汙監測設備、即時連線,也不會有空汙問題。對於「廚餘飼料化」,可以參考日本推行成效,且不論固體或液體類型,國內皆已有相關業者,並值得推廣。 

對於豬農建議廚餘採取集中、蒸煮、再派送飼料化處理模式,黃金城表示,廚餘「集中、蒸煮、再派送」處理模式, 目前還在與環保署討論,一個月內會針對管控處理做一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