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海漫遊

中華養生之道的竅門是什麼?

中華養生之道比比皆是,養生之談俯拾可得,從名人到庶民都重視,人們怎麼看養生之道。(123RF)
中華養生之道比比皆是,養生之談俯拾可得,從名人到庶民都重視,人們怎麼看養生之道。(123RF)

文/容乃加
自古以來,中華傳統文化就很注重養生。中華養生之道比比皆是,養生之談俯拾可得,從名人到庶民都重視,人們怎麼看養生之道呢?

以下,一起看看受用的經驗之談。

現存最早的中華傳統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壽親養老新書卷四》(元‧鄒鉉)說:「安樂之道,惟善保養者得之。」這都是懸之幾千年的養生座右銘。

透過一些有關養生的名言、名句和經驗談、座右銘。不管是年輕的青壯族,或是年長族來看,都會有各自的觸發,能夠實踐的話,該也會有相對的助益。

◎「七養之道」 養氣護元氣

太乙真人的養生有「七養」之說:「一者少言語,養內氣;二者戒色欲,養精氣;三者薄滋味(*少鹽、糖、油),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臟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重營養),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

中華文化為什麼重視「養氣」呢?因為「人由氣生,氣由神住,養氣全神,可得真道。凡在萬形之中,所保者莫先於元氣」。由此可知,養氣歸根於強壯、保護生命的元氣。攝養之道,保護之方,重視平日的實踐,安不忘危。

不過度 不招疾不招殃

北宋五子的康節先生(邵雍)詩吟:「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與其病後能求藥,不若病前能自防。」他強調善養生在於平日的節制慾望,保守住生命中的真元氣,外卻外來的邪氣侵犯干擾,善服藥者不如善保養。這些話很能警惕人心,因為藥物,往往是為身體招來真氣的少,反而是攻伐傷害身心和氣的藥多。能夠保養元氣最為好,而且從精神心理層面下手,往往比物質層面的攝取更重要。

春、夏、秋、冬四時陰陽運轉中,人生病起因在於「過用」。人的身心有個平衡點,有個耐受的極限。不適其性而強為,用了就是過度耗竭元氣,病也因此而生,所以凡事都不要「過度」。

不動心 心動神疲

根據《古今醫統大全‧卷八十六》的記載,有健碩老者唐伸俊,他少年時讀《千字文》最有感悟的就是「心動神疲」四個字。他因此付諸實踐,平生遇到大小事都未嘗動心,因而老而不衰,八十五歲時身心狀態極為安康寧靜。

另外,人瑞郭康伯曾經遇到一神人,教授他一保身衛生之術。神人傳他四句偈語,強調養生的重點就是「不動心」。

四句偈語如下:

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還將心自醫;
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

郭康伯如獲至寶,遵循偈語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踏踏實實去做,遇事不動心,不執著得失,結果康強倍於常日,得年幾百歲。

◎「四休、四印」老少富貧一生受用

宋朝有一太醫孫君昉,字景初,為士大夫發藥,不受謝禮,自號「四休居士」。黃山谷(黃庭堅)請教他,何為「四休」?

四休居士笑著告訴他「四休」之訣:

粗茶淡飯飽即休,
補破遮寒暖即休,
三平二滿過即休,
不貪不妒老即休。

原來「四休」就是他自己日常的養生之道,其道也在於「無求」。「四休」也可說是戒欲:吃不講究美滋味,粗茶淡飯吃飽就好;穿不講究好服裝,能遮寒保暖就好;生活平淡平穩過得去就好;人生不貪不占,不妒嫉,自己命中該有的就好。

山谷得知後就說:「此安樂之法也」,「少欲者不替之家也,知足者極樂之國也」。因為少欲所以就沒有人能收買走他的心,因為知足,所以沒有不足匱乏之感。隨時隨地總是很滿足,人就在極樂之境了。

山谷提出了養生「四印」,更贈「四休居士」:

百戰百勝,不如一忍。
萬言萬富,不如一默。
無可簡擇眼界平。
不藏秋毫心地直。

四印在休欲自足之外,更加上忍耐、修口和真誠、去執著的功夫。這四休四印,讓老少富貧,都一律受用呀!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曾以「三平二满」入了詞:「百年雨打風吹却,萬事三平二满休。」(《鷓鴣天‧登一丘一壑偶成》)任它百年一生,一顆知足的心,都能將風雨飄搖化作雲淡風輕,總是和紛紛擾擾的萬般計較去掉牽連。得失兩忘,真是人生一番好境界!

老時戒之在得

揮別少壯,歲不我與時,這些養生之道齊湊,效用更大了。

孔子說:「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因為人有了馬就想要車,有了車就進一步想要有好車蓋。得不到時,千思萬慮想得到;既得到了,又千掛萬念怕失去。患得患失之心,讓人在睡覺寤寐間都會驚悸難安。

這些養生的關照,都照進了人心深處,照到了「修心」的竅門。古人龐居士詩云:「北宅南莊不足誇,好兒好女眼前花。一朝身沒一丘土,又屬張三李四家。」

榮華富貴枯榮不可期,都是無常草;親憐情愛朝暮不可預,只是無常花。不如善養生,積陰德養長生,造福自己也能庇蔭子孫家。看官您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