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總是拉肚子怎麼辦? 這樣做改善慢性腹瀉

緩解慢性腹瀉的穴位很多,包括腹瀉點、足三里、陽陵泉、天樞、中脘、大腸俞、合谷、關元、命門等穴。(Fotolia/大紀元合成)
緩解慢性腹瀉的穴位很多,包括腹瀉點、足三里、陽陵泉、天樞、中脘、大腸俞、合谷、關元、命門等穴。(Fotolia/大紀元合成)

文/榮大夫(旅英執業中醫師)
有一些人每天會拉肚子好幾次,但也沒有明顯的肚子不舒服,這究竟是身體哪裡出了問題?其實如果這樣拉肚子超過2個月,就是慢性腹瀉,屬於中醫「久瀉」的範疇。通常這種情形西醫檢查結果為腸道感染,或是罹患消化道疾病、腫瘤等問題,還有一些則是查不出病因。

腹瀉點位於手背部,第三、四掌指關節向後一寸處,左右手各有一穴。(Fotolia/大紀元合成)腹瀉點位於手背部,第三、四掌指關節向後一寸處,左右手各有一穴。(Fotolia/大紀元合成)

在臨床上,西醫治療的效果多數不太理想,所以在西方國家的患者,一旦罹患慢性腹瀉,往往都是伴隨終生,而華人則多一個治療途徑,就是採用中醫的治療,搭配飲食調養和穴位保健。

慢性腹瀉的類型和療法

根據腹瀉的原因不同,中醫將慢性腹瀉分為幾種類型,每一種類型的治療方法也有差異,在此列出常見的8種類型,並說明如下。

大腸寒溼型

經常食生冷食物和腹部受涼所致。症見大便清稀、腹部冷痛、腸鳴不適、小便清少、身重乏力等,治宜溫化寒溼、健脾助運,方藥為藿香正氣散加減。

大腸溼熱型

經常食辛辣和肥甘厚味所致。症見瀉下不爽、便黄臭穢,也常伴有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口苦口黏、腹部絞痛、瀉下急迫、小便短赤等,治宜清化溼熱、調理胃腸,方用葛根芩連湯加味。

食積停滯型

多由暴食所致。症見腹部疼痛、瀉後痛減、噯腐酸臭、不思飲食、噁心欲吐、腹脹拒按等,大便氣味如臭蛋,治宜健脾益胃、消食導滯,方用保和丸加減。

脾虛溼盛型

先天脾胃不足,後天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所致。症見大便溏薄、食少腹脹、四肢痠痛、面黃神疲等,治宜健脾化溼法,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脾胃虛寒型

先天脾胃不足,後天過食生冷食物損傷脾陽所致。症見大便稀溏、腹痛隱隱、遇冷症重、得熱症輕、神疲氣短等,治宜溫中健脾,方用附子理中東加味。

肝鬱脾虛型

經常因情志不舒、肝鬱氣滯損傷脾土所致。症見腹痛而瀉、氣怒症重、瀉後痛緩等,也常伴有胸脇脹滿、兩脇痛脹、噯氣納少、腸鳴矢氣、泛吐酸水等情況,治宜疏肝健脾、緩痛止瀉,方用痛瀉要方加味。

脾腎陽虛型

經常因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養所致。症見晨起泄瀉、臍腹冷痛、喜暖喜按等,也常伴有畏寒肢冷、腰膝痠軟、腹痛即瀉、瀉後痛止等情況,治宜溫補脾腎、固腸止瀉,方用四神丸加味。

升提固澀法

因為久瀉不癒而致中氣下陷、大腸滑脫不禁。症見腹瀉纏綿不癒、時有脫肛、食慾不振、神疲倦怠等,治宜健脾益氣,方用補中益氣湯、真人養臟湯。

此外,中醫認為慢性腹瀉病位在腸,與脾胃肝腎關係密切,基本病機是脾虛溼盛,故治療多從慢性腹瀉之基本法則「健脾化溼」入手,並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兼以疏肝、溫腎等法,即能有效緩解不適症狀。

日常飲食的宜忌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所以飲食保健是預防和治癒慢性腹瀉的關鍵因素。飲食要有規律,應遵循「早上要吃飽、中午要吃好、晚上要吃少」的飲食習慣。

飲食不宜過食生冷、油膩、煎炸、燒烤、醃製和罐頭類食品,盡量少食綠豆、西瓜、竹筍、海帶、黃瓜、菠菜、芹菜、黃花菜、冬瓜、苦瓜、梨、柿子、香蕉、奇異果、螃蟹等涼性食物,也要少食芝麻油、牛奶、核桃、芝麻等滑腸類食物。

飲食宜食清淡、易溫熱、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尤其是各種米粥,不但對於慢性腹瀉患者有明顯益脾、養胃和澀腸的效用,還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葉酸、鋅等營養素的食物,在緩解腹瀉上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調理脾胃的養生粥

在此介紹一道調理脾胃的養生粥。

山藥蓮子粥

材料:山藥、蓮子、糯米各30克。

作法:將山藥、蓮子、糯米洗淨,山藥切碎,上述材料全放入鍋中,並加入適量水,以大火燒開後,再以小火煮約2小時;或是將糯米、蓮子先浸泡一夜,再與山藥同煮約半小時,直至蓮子煮爛為止。

食用方法:每天空腹食用1~2次。

按摩穴位緩解慢性腹瀉

進行穴位按摩也可以緩解慢性腹瀉,雖然不一定能立即見效,但是如果能持之以恆的進行自我穴位按摩,也有可能起到根治慢性腹瀉的效用。

緩解慢性腹瀉的穴位很多,包括腹瀉點、足三里、陽陵泉、天樞、中脘、大腸俞、合谷、關元、命門等穴,其中最為有效的穴位是腹瀉點,其次是天樞穴。腹瀉點位於手背部,第三、四掌指關節向後一寸處,左右手各有一穴;天樞穴位於肚臍眼旁開2寸的地方,只要經常按摩這些穴位,一定會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