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年度代表字,2020年我們進入「疫」時代,隔年你、我一起「宅」在家。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跟《大紀元時報》讀者分享,如何轉念、減少心裡的不安,找回生活品質。
接受現況-與病毒共存
在防疫氛圍下,難免引發不安的情緒,像是擔心、焦慮、緊張與恐懼,加上疫情未停止,不少民眾渴望回到過去安定的生活。胡延薇表示,「首先要接受現況,放棄不切實際的期待,雖然疫情持續延燒,但是許多公共衛生專家都說:『回到以前的狀況有點困難,現在要有新的概念,學習與病毒共存。』」
她說,如果社會大眾沒有與病毒共存的新概念,恐怕造成自己的心裡期待落空,產生負面的心情,建議改變自己的認知。
正面看待-遠離不安情緒
其實,疫情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胡延薇指出,「疫情至今逾2年多,過程中,世界各國嘗試用不少方式有效預防或控制疫情,民眾也建立更好的衛生習慣,有效遠離病毒,讓身體也漸漸更健康。」
她也強調,「雖然沒有辦法完全消滅病毒,但是已經有醫學專家分析、了解病毒的危險性,同時也研發疫苗、新藥。這一切從完全未知的恐懼進步到掌握病毒的風險,也讓防疫變成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自己要適應與習慣。」
雖然共處於疫情時代,可以多看些大家共同努力的正面結果,自我增強生存力量。
維持人際互動-支持內在健康
良好穩定的人際互動,將可以提供個人內在強大的支持,成為生活中的情緒調節器之一。擁有良好的人際互動時,可以感受到生活裡更多精采與豐富的地方。
胡延薇說,無論內、外向性格的人,維持人際關係是疫情時期重要的心理支持來源,可以藉由科技工具,與網友、真實親友保持一定程度的互動。有些人在疫情中如出現不合理的焦慮,又與外界隔絕,恐會讓心理健康程度惡化。凡事多往好處想,心存希望,才能創造美好人生!
以下是心理師分享維持心靈健康的好方法:
一、練習冥想
擁有生化及醫學雙博士的楊定一,特別推薦「呼吸」結合「靜坐」,能對身心放鬆起到一定的效果。楊定一推薦的「整套練習」包括呼吸及靜坐,能幫助克服負面情緒、釋放內在的創造力,讓我們更有創意,也與人更親近、更有愛心。
二、維持適度運動
適度運動及每天定時晒15~20分鐘太陽,有助於提升體內血清素濃度。例如:快步健走、每天走一萬步,對控制體重、維持身材都很有幫助,心情當然快樂囉!
三、尋求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行為改變必不可少的一股力量。而且人類天生需要社會連結,在良好人際關係裡被接納與同理,那種溫暖的感覺是我們正向情緒的重要來源。
四、維持社會參與
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從關注自己居住的社區鄰里,擴大到各類社會服務、環境保護、動物救助等各類議題。投入自己小小的力量為「大我」付出,感受自己有能力幫助他人,能夠維持自己正向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