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青少年族群愛用中國小紅書App,台灣基進臺南黨部新聞部副主任吳依潔說,使用中國App到底是交流,還是臺灣文化被另一種強勢文化淹沒或侵蝕,僅存一線之隔。她提醒,烏克蘭戰爭最先打響的是網路資訊戰,一旦兩岸有戰端,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將直接成為中共傳聲筒。
中國應用軟體(App)針對群眾推薦有意識形態的推文,接觸久了語言、國家認同會受影響,像用語部分,影片講視頻、品質講質量等;國家認同部分,有網友說,朋友的女兒覺得臺灣就是中國的、學生因為同學說「出國去海南島」而打架,或一心想進中國演藝圈等。
對小紅書等中國App潛移默化洗腦問題,吳依潔表示,臺灣當代主流的政治文化平臺是臉書(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但2000年後出生的國高中生普遍使用的是抖音、小紅書,這些充斥言論審查的中國統戰平臺,是現下政府難以觸及管控的危機,應盡快補好漏洞,並非要箝制言論自由,而是保護臺灣的言論環境,也保護臺灣本土影視產業。
吳依潔告訴《大紀元時報》,雖然很多人認為使用中國App,會增加中國與臺灣的年輕朋友交流,但是文化交流與被侵略只存在一線之隔,到底是交流,還是臺灣文化被另外一種強勢文化淹沒或侵蝕,很難說定。政府已全面禁止公部門使用中國品牌資通產品,但中國App一直是臺灣法制的模糊地帶,管制面很難直接入手。
她提醒,烏克蘭戰爭最先打響的就是網路資訊戰,鋪天蓋地的假消息灌注,各說各話,一旦兩岸有戰端,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將直接成為中共單方面的傳聲筒。中國文化、語言的滲透遲遲未見行政部門的因應之道,讓人憂慮。預防勝於治療,App使用應當加註資安警訊。
吳依潔也指出,據媒體報導,臺灣90後(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年輕人對大陸認知有比較深的距離感,但00後(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出生)的青少年因為使用抖音等社交軟體,對大陸的認知反而比較客觀和開放。
無法察覺個資外洩 用中國App要謹慎
小紅書跟大多數中國App一樣要求實名制。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指出,小紅書App是中國民間發展的網路購物和社交平臺,但依照中國App的隱私政策,如果涉及陸方相關法令規定或國家安全需要等情形,平臺業者無須徵得用戶同意,就可以蒐集或提供用戶資訊。
對於臺灣年輕世代愛用小紅書卻忽略個資外洩,吳依潔表示,大部分App登入方式很多樣,有時候即使不填寫基本資料,選擇使用臉書或電子郵件連結App,後端還是可以擷取資料,像是大家為了一時方便選擇用臉書或谷歌(Google)登入,就可能被擷取大量個人資料,造成個資外流而不自知。
吳依潔說,跟中國連結很緊密的App,會有自動蒐集個資並直接傳送給中共當局的問題,但是青少年可能對這方面並沒有認知,也可能為了同儕間或網路上小紅書很夯的分享,而無意間踏入陷阱,呼籲民眾使用跟中國掛鉤、有個資外洩疑慮的App要謹慎。而個資外流也是國安問題,尤其是下一代的個資外流,希望政府制定相關法律保護個資。
用簡體字獲得認同? 吳依潔:間接扼殺臺灣文化
使用小紅書的國高中生認為,用簡體字就能取得中國網友的認同、支持,對此,吳依潔表示,臺灣學生會有這種心態可以理解,因為中國網友觀看基數比臺灣觀看基數更大,為了博取對方觀看自己的社群內容,以及更高、更大的收視率,所以使用簡體字,但這種迎合中國市場的行為,卻間接扼殺了臺灣文化的表達。
至於中共是否會透過小紅書,對國高中生,甚至小學生等進行從學校抓起、從青年抓起、從娃娃抓起統戰策略?吳依潔說,她還滿擔憂的。她過去在大學擔任助教時接觸很多大學生,發現大一學生所使用的單字或詞,以及在社群媒體的發文等,中國用詞的比率及頻繁度越來越高,有些大一學生的講話模式已透露受小紅書影響。
吳依潔表示,小紅書養意見領袖(KOL),推銷他們想推的內容給群眾。養KOL不只套用在自己國家人的身上,像韓國、日本明星與網紅,除了背後經紀公司有中資挹注,他們為了打入中國市場,刻意學中文、使用中國用語,臺灣使用小紅書的群眾無形中也被影響。
她提到,中共正以看不見、間接、防不勝防的方式,侵入世界各國媒體及影視平臺,讓大家以為是一種交流,殊不知卻是文化侵略、強勢文化奪權。過去譴責西方以文化灌輸方式矮化或扭曲東方文化,例如:好萊塢或迪士尼電影塑造了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想像,中共也以這種方式洗腦臺灣下一代,但現在外國的月亮不是西方,而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