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醫道傳承 中醫教育向下扎根

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8日公布,與僅接受西醫常規治療病患相比,搭配清冠一號治療的輕、中症患者均未轉重症,使用清冠二號顯著降低74%死亡率。圖為清冠一號藥方。
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8日公布,與僅接受西醫常規治療病患相比,搭配清冠一號治療的輕、中症患者均未轉重症,使用清冠二號顯著降低74%死亡率。圖為清冠一號藥方。(記者賴玟茹/攝影)

文/記者賴玟茹
中醫博大精深,同時也具備神傳文化的根,民間團體積極推動中醫藥教育向下扎根,藉由有趣故事、影片欣賞,及體驗活動課程,增加孩童學習意願,同時推動德育教育,希望孩童能以「道德」為基礎,不以斂財、陷害別人為目的,還能有顆想救助別人的心,另因為想要幫助別人,更投入學習中醫藥知識。

談起推動中醫藥文化向下扎根的源起,中華傳統養生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郭哲彰向《大紀元時報》分享,傳統中醫養生保健知識,經過幾千年來淬鍊,有些也已變成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在西方思維的引入後,逐漸消失,也希望說透過教育,教導小朋友認識中醫藥,將傳統中醫藥養生保健文化,向下扎根,甚至代代相傳。

此外,郭哲彰提到,現在也發現,現今社會充斥許多不實訊息,很多人不了解養生保健的常識,有些人,甚至因誤食中藥,身體產生一些問題,因此,協會主動發起中醫教育向下扎根,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具備養生保健的基本常識。

近期許多中醫藥知識教育逐漸推廣於成人,但協會是少數針對國小學生開設小小中醫班,藉由有趣故事、影片欣賞,及體驗活動課程,增加孩童學習意願,回想起最初發想。郭哲彰說,初期是想要將中醫藥普及化,除成人養生保健外,也發現,現在針對小孩的教育較為缺乏。

基於教學內容必須多元等前提下,協會耗費多年培訓一群優良師資,共同編撰出,針對兒童的中醫教材「中醫藥保健小學堂」,未來也希望結合現代科學的新知識,將古典與現代互相結合。

郭哲彰表示,中醫是一個很先進的東西,只是用古老語言傳遞,協會將其轉譯成現代語言後,對孩童教育一定有所幫助,且經由心領神會後,孩童甚至會發現古人智慧不輸給現代人,同時勾起孩子們對古人的尊敬及憧憬。

中國傳統的中醫根源於五千年前黃帝所傳的「醫道」,協會除針對中醫藥的基本知識外,課程內容也涵蓋「德育教育」,他認為,古人傳承傳統中醫文化,就是有個想要救度眾生的心願,基於這樣的使命感,課程當中,也會介紹古代有名的中醫師故事。

郭哲彰舉例,像是對於經絡穴位掌握精確的華佗、針灸銅人的發明者王惟一,不僅能讓孩童了解在醫學上的成就外,最重要的是,他們具備高尚的德性,願意為病苦的眾生盡力付出,這些都是值得大家效仿學習。

他進一步說明,中醫所說「大醫精誠」,也就是要當一個好的中醫師,須具備「精」、「誠」兩項關鍵,也就是醫術精湛,及做人要仁慈,因此,學習仁慈也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

主要希望除學習養生保健知識外,本身也要有「道德」,郭哲彰解釋,學習這項知識,不應該拿去斂財、陷害別人,而是要有顆想救助別人的心,這對其自身健康來說也會更好,另外,孩子們也會因為想要幫助別人,更投入學習。

臺灣清冠一號療效佳 中醫系學生報考率增

臺灣清冠一號在新冠疫情期間,提供很大的幫助,目前全臺約有7000名中醫師,高達九成都在基層診所執業,在高階研發人才上,相對缺乏,有中醫師認為,未來基層人力也可能不夠,應該要在培育人才上做長期規劃。

郭哲彰表示,目前中藥利用低,僅約百分之二十五,因此,西部地區等大城市,就會出現中醫師瀕臨飽和狀,偏鄉地區中醫師仍有缺乏情形,回溯源頭,凸顯中醫藥向下扎根的重要性。

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教授何宗融向《大紀元時報》分享,每年來念中醫系的學生有330人,光是慈濟大學的學士後中醫,一年錄取名額45個,每年有高達1000、2000人報名,報考學生許多具有碩士、博士學位,因為大家都看到了中醫的好。

何宗融補充,中國醫藥大學的中醫系,現在考上中醫系甲組學生,是滿級分六十分,也就是說原本可以上臺大醫科,但他不要去念,選擇來念中醫系,因為他可以中西醫雙主修,確實在疫情過後,想要選擇念中醫系的學生確實有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