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原本叫《訓蒙文》,這本書為什麼會有兩個名字呢?在清朝康熙年間,有個秀才叫李毓秀,他主要在民間教書,他辦了一個私塾叫敦復齋,這個人很有才學,寫有《四書正偽》、《水仙百詠》等等,因為他一生都在治學,就把傳統的經典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寫了一本書《訓蒙文》。訓是教育的意思,蒙是啟蒙,主要是兒童的啟蒙教育,後來有人對這本書進行修訂,名字就改成《弟子規》,弟子有兩層含義,一種是兒童少年,一種泛指所有的學習者,學習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範。《弟子規》非常強調規矩要從小養成。那麼書中都有什麼內容呢?
這本書的內容源於《論語.學而》中的一段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段話不僅是《弟子規》的總序,也是《弟子規》全書的綱領,《弟子規》全文分為八個部分: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學文。全書都在講如何具體踐行這段話。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上,前面六個部分都在講如何做人,最後一節才講如何學知識。中國傳統裡都認為:人,首先要成為一個具有基本道德規範的人,在這個大的前提之下,知識技能越多越好。我們現代社會中都顛倒過來了,對學生要求最重要的是知識,從小就讓他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但是對於傳統的為人處世的道德觀念、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家庭和社會裡很多時候是模糊的。
這也是為什麼現代社會裡,問題少年這麼多,比如有的學生為了要零花錢甚至殺死自己的父母,有的因為一些小事,毒死自己的同學等等。在中國現代的教育體制中,很多老師為了升學率,只是關注成績,不在乎品行。所以在這種混亂當中,如何釐清秩序,不僅僅是學校的問題,也成為社會問題的一個根本。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裡有沒有解決之道呢?我們從《弟子規》中可以看出一二,《弟子規》涵蓋中國基本的道德規範,不僅講傳統理念,也講如何踐行,內容從孝悌仁義到恭謹博愛。
《弟子規》從「入則孝,出則悌」開始,為什麼從這裡開始,之前我們和大家分享過孝悌與仁義,中國人講仁義,但仁義不是憑空產生的,首先在家從最親近的人做起,講孝悌,孝順父母,敬愛兄弟,到社會中將孝悌擴大到對更多人的仁義。《弟子規》裡具體都說了哪些內容呢?我們下次和您接著分享。(下週四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