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健康生活

拒當厭世代!免費諮商助青年抗憂鬱

鼓勵青少年勇於求助,衛福部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希望能「接住」身心失調的「厭世代」青年朋友。(123RF)
鼓勵青少年勇於求助,衛福部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希望能「接住」身心失調的「厭世代」青年朋友。(123RF)

文/記者賴玟茹、李怡欣
憂鬱症逐步年輕化,年輕族群有精神科相關診斷者,整體成長率為47%。此外,高中生自殺想法與企圖盛行率也同步增加。「厭世代」詞彙流行於網路,意指年輕人對生活與未來無可奈何、消極無望的態度。為鼓勵青少年勇於求助,衛福部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希望能「接住」身心失調的「厭世代」青年朋友。

憂鬱症近年呈現年輕化趨勢,據臺灣2016至2021年健保就醫資料顯示,15~30歲族群,有精神科相關診斷者,自22.1萬人增加至29.2萬人,年輕人憂鬱症近四成未就醫,為鼓勵青年勇於求助,衛福部「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介於15~30歲者,每年可3次免費心理諮商。

此外,青年自殺率也呈現上升趨勢,2022年國人死因調查,15~24歲致死原因中,自殺排第二名。從2014年統計到2022年,15~19歲自殺率增加137%、20~24歲增加90%、25~29歲增加53%;另一項調查顯示,2013~2021年,高中生自殺想法從18.7%增至25.0%,自殺企圖則從6.3%增至9.4%。 

憂鬱症近年呈現年輕化趨勢,除經合格醫師診斷服用抗憂鬱藥物和心理治療外,短期性壓力可透過運動、飲食來改善。(123RF)憂鬱症近年呈現年輕化趨勢,除經合格醫師診斷服用抗憂鬱藥物和心理治療外,短期性壓力可透過運動、飲食來改善。(123RF)

青年自殺率上升 三大可能因素

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全國自殺死亡率下降,但年輕族群數據不降反升,少年朋友除學業壓力外,也有情感、家庭等心理壓力。伯特利身心診所院長王仁邦向《大紀元時報》表示,他收治的15~30歲病患比以前還多,約占總就診人數三分之一,多是學生族群。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張書森向《大紀元時報》表示,自殺行為並非單一原因導致,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可能與三大因素有關。

第一、家庭因素。如:父母離婚,近年來離婚率微幅增加,家庭支持轉弱,加上傳統大家庭式微,年輕一輩面對未知處境缺乏親系開導陪伴,須單獨承受父母婚姻狀況的額外壓力。

第二、精神共病。心理健康問題是導致自殺行為的上游環節,我國青年心理健康情況稍有惡化,反映為睡眠品質不佳,年輕族群失眠背後成因眾多,包括個性求好心切、完美主義,睡前胡思亂想、焦慮難眠。

第三,高度使用網路。儘管網路使用與自殺行為之間關係「很複雜」,但張書森表示,令人擔憂的是,因為網路關係,讓自我傷害這件事的能見度變高,模仿與投射,起到不良示範。

改善憂鬱 可以這樣做

除經合格醫師診斷服用抗憂鬱藥物和心理治療外,短期性壓力可透過運動、飲食來改善。

● 舒緩身心運動:運動可釋放腦內啡,讓自律神經穩定,跑步、游泳、健行等,晒太陽的戶外運動,或吐納緩慢的瑜伽、氣功、靜坐等室內活動,皆有助提高睡眠品質。

● 優質飲食:很多年輕人遇到不開心的事,會以暴飲暴食來發洩,也許零食一時半刻能轉移焦躁,但最終促憂鬱情況加劇;正確飲食宜多攝取促進神經傳導物質平衡的蔬菜、水果為主,提高體內血清素、多巴胺,才能緩解情緒低潮。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協助可撥生命線「1995」、張老師「1980」或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