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Bienenstich」直接譯成中文,是「蜜蜂蟄」的意思。但是這種甜點的本身似乎與「蜂螫」沒有什麼聯繫,其製作過程,也沒有任何蜜蜂受到傷害。
傳統的蜂螫蛋糕,有兩層的發酵麵餅,中間是滋味濃厚的雞蛋奶油膏,頂層則是酥脆的蜂蜜釉和杏仁。
這種甜點雖然稱為「蛋糕」,但是並沒有普通蛋糕那樣的海綿般口感。蜂螫蛋糕像發酵麵包一樣,既鬆軟又有韌性,同時還有甜膩順滑的奶膏層,以及香脆的蜜釉和杏仁層,吃起來有著豐富的口感層次。
在這種甜點剛開始流行的20世紀初,曾是只有富人才能享用的奢華美食。因為含有大量雞蛋奶油膏的蜂螫蛋糕需要低溫保存,否則奶油膏容易融化,在當時,冰箱還沒有大規模普及,冷藏會顯著提高甜點的成本和價格。
「蜂螫」傳奇故事
既然製作蜂螫蛋糕並不需要「蜂螫」,那麼它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根據兩個不同版本的傳說,這種甜點的發明者,的確曾與蜜蜂有一段緣分。
1474年的一個深夜,德國林茨城(Linz)的人打算偷襲安德納赫(Andernach)。當時安德納赫的居民都在熟睡,完全不知道大難將至。幸運的是,兩個正在某處蜂巢偷蜂蜜吃的年輕烘培學徒,發現了入侵者。他們扯下蜂巢丟出去,大量的蜜蜂亂竄,將敵人螫得痛苦不堪,只好撤退。後來,林茨城的人為了紀念這起事件,就發明了一種新甜品,並將其命名為「蜂螫蛋糕」。
然而,上面這則故事有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在一個沒有冰箱的年代,人們為什麼要製作一種需要冷藏的甜點,又是如何保存它的呢?這個疑問使得故事的可信度大為降低。
關於蜂螫蛋糕的起源,還有另一個沒那麼驚險的故事版本。製作這種蛋糕的人發現,香草雞蛋奶油膏和蜜釉杏仁有著撲鼻的香氣,很容易吸引蜜蜂和其他昆蟲,說不定在戶外享用的人會被蜜蜂螫到。正因為這樣,人們才將這種甜點稱為「蜂螫蛋糕」。
拋開傳說不提,其實有關蜂螫蛋糕作法的明確文字紀錄,最早是出現在20世紀初期。當時並不是每一位烘焙師都會在這種甜品加上奶油膏夾層。一些當時流行的烘焙書說:「有些時候蜂螫蛋糕需要餡料。」
如何製作?
對於有經驗和烘焙器的業餘廚師來說,在家製作蜂螫蛋糕並不困難,但是需要花一些時間。
首先是和麵,將麵粉、乾酵母、溫牛奶和糖,加入和麵機攪拌,製成麵團。注意牛奶不能太熱,否則會損害酵母的效果。在麵團基本成型後,加入雞蛋和奶油,繼續攪拌約5分鐘,直到材料充分混合。這樣的麵團,就可以蓋起來發酵了。
然後是製作雞蛋奶油膏。在碗裡加入蛋黃和糖霜,充分攪拌,直到混合物基本看不到黃色。這時加入玉米澱粉和牛奶,並充分攪拌。另一邊,在鍋裡加入牛奶和香草精,大火煮開。然後將火調小,在鍋裡加入蛋奶混合漿,不斷攪拌,直到混合物呈現黏稠膏狀,就可以關火了。當然,如果覺得太麻煩,那麼你也可以直接購買速食布丁代替。
接下來是頂層的蜜釉。這需要將奶油、糖、蜂蜜和淡奶油放進鍋裡,小火加熱和攪拌,直到奶油和糖都完全融化,隨後關火,並加入杏仁片。
這時,麵團應該已發酵得差不多了。將麵團鋪開成為兩指左右厚度的麵餅,餅的面積要能剛好鋪滿烤盤。把麵餅鋪在烤盤上,然後把剛剛煮好的蜂蜜杏仁漿澆滿表面。接下來,就可以將烤盤放進烤箱,用攝氏180度左右的溫度烘烤。
大約15分鐘之後,香氣撲鼻、金黃誘人的蛋糕就出爐了。但要做成蜂螫蛋糕,還有最後一個步驟,就是填入奶油膏。你需要將烤盤裡的餅子切小,然後把每一塊蛋糕的麵團部分切成兩層,在中間填入剛才打好的雞蛋奶油膏。完成後,將蛋糕放進冰箱,使奶油膏凝結成固體。這樣做出來的甜點,就是傳統的「蜂螫蛋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