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月發布的官方數據,德國2023年名目GDP為4.5兆美元(4.12兆歐元),年增速6.3%,日本名目GDP為4.2兆美元(591.48日圓),年增速5.7%。
經濟學家解釋,排名變化主要反映了日圓對美元的急劇貶值,而不是德國經濟的表現優於日本;事實上,現在兩國均陷入低成長。
信用評等機構惠譽經濟學家庫爾頓(Brian Coulton)表示,以美元計,德國經濟規模超過日本歸功於日圓最近的暴跌,「日本實際GDP自2019年以來的表現,實質上超過了德國」。
因為日圓急劇貶值導致日本經濟規模在換算成美元後顯得較小,而德國經濟規模則因通貨膨脹導致物價上漲,而在數字上顯得更大。
日圓在2022年和2023年,對美元匯率下降了接近1/5,其中2023年下降了約7%。這跟日本央行試圖擺脫通貨緊縮,維持負利率有關。其他主要國家的央行則是藉提高利率,增加借貸成本來打擊通貨膨脹。
三菱UFJ研究和諮詢公司的土田陽介分析,物價上漲及歐元兌美元升值推高了德國名目GDP數據;如果假設歐元匯率和日德名目GDP中的物價因素不變,假設1美元兌132日圓的匯率,日德GDP應該處於相同水準。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德國的經濟支柱--化工業,因能源價格飆升也受到了巨大的打擊。過去德國超過一半的天然氣採購都來自便宜的俄羅斯供應,在七國集團(G7)對俄羅斯實施更嚴厲的經濟制裁後,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中斷,迫使德國企業以更高的價格從其他國家採購能源。
此外,歐洲中央銀行快速升息,還有在預算和熟練勞動力長期短缺的情況下,即便是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德國也感受到了阻力。
日德共同難題:人口下降
日德都面臨一個共同難題:人口下降。隨著人口下降和出生率降低,日本承受的壓力比德國更大。根據日本國內學者的預測,日本到2030年將出現1千萬的就業人數缺口。
經濟學家早已預計,這兩個經濟體之間的差距會擴大。週四(2月15日)公布的數據表明,日本經濟在2023年的最後一季的成長率是負0.1%,低於市場預期的成長率0.2%。第三季GDP成長也被修正為0.8%,這意味著日本在2023年下半年處於技術性經濟衰退區間。
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的首席經濟學家永濱利廣(Toshihiro
Nagahama)說,「跟日本一樣,德國人口也一直在下降,但德國已經實現了穩定的經濟成長」,「這是因為尤其是自2000年代以來,德國政府一直在積極執行政策,建立一個使公司更容易在該國營運的環境」。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繁榮時期,有些人預測日本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但是1990年代初期,日本資產泡沫破裂,導致經濟停止成長和甚至通貨緊縮了「幾十年」。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印度的名目經濟規模預計在2026年超過日本,在2027年超過德國。印度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賈西亞-艾雷洛(Alicia
Garcia-Herrero)告訴法新社,德國和日本在推動全球經濟快速成長方面的貢獻正在減弱,因為這兩個國家的生產率已經很高,很難再提高;這兩個國家可以透過開放移民或提高生育率來改善這個問題。
德國趕超日本 兩國民間反應不同
雖然日本「世界經濟規模第三」的稱號被德國取代,很大程度上是日圓走軟的產物,但仍然可能打擊日本國民的自尊心,並增加首相岸田文雄的壓力。
《日本經濟新聞》的專欄文章寫道:「日本的名目GDP就不能跌到第四位嗎?雖然想這麼説,但作為國力對比的指標,按美元計算的名目GDP確實與人口和軍事力量一樣重要。」
《日經》的最新社論說,德國趕超日本「這個情況應該被視為一道警鐘,來加速不被重視的經濟改革」。社論指,日本「尚未在自我成長的潛力上取得進展」,並將困境歸因於人口結構危機。
德國民眾卻對德國趕超日本的消息反應冷淡。有受訪者明確表示,GDP數據並不能完全反映幸福程度和生活品質。
據德國電視一臺與因弗拉特斯特研究所(Infratest dimap)在1月的民意調查顯示,只有19%的受訪者對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滿意,再次創下最新的低支持率紀錄。
德國除了在能源上依賴俄羅斯外,還在貿易上非常依賴中國。德國正在努力降低這種依賴。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最新數據,中國在2023年仍是德國重要的貿易夥伴,但德國從中國進口額較前一年下降了19.2%。
德國化學工業協會主席施泰萊曼(Markus Steilemann)在2023年年底表達了一種危機感,因為越來越多德國企業預估,2025年之前經營環境不會好轉。
他說:「我們正處於一個又深又長的低谷。」。該協會是德國影響力最大的經濟團體之一,企業會員的年銷售額達到2,600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