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健康生活

缺病識感 工程師憂鬱症卻自認沒問題

缺乏病識感,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往往不會認為需要對外求援。(123RF)
缺乏病識感,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往往不會認為需要對外求援。(123RF)

文/記者賴玟茹
35歲的半導體工程師小許(化名),經常暴怒、負面情緒並出現睡眠障礙。求助精神科治療,卻認為自己只需改善失眠問題,其他煩心事都是別人的錯。經AI腦波診斷,原來壓力指數已超過負荷,確診罹患憂鬱症。

小許長期承受高壓工作,加上追求完美的A型性格,讓他覺得工作、生活常常不順心,心理累積不少負面情緒,最近更變得越來越敏感,經常在公司和同事起爭執,回到家又覺得老婆沒把家裡照顧好常破口大罵,讓老婆覺得委屈打算提出離婚,甚至出現睡眠障礙,在家人建議下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

收治案例的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小許就醫時,只希望醫師能改善他的睡眠問題,其他都自認很正常,身邊發生的事情覺得都是別人的錯,因此先請他填寫「病人健康狀況問卷」(PHQ-9),自評主觀分數顯示正常,加上問診過程中患者一直自我感覺良好,於是進一步使用AI輔助系統協助診斷。

診斷結果,小許的腦波壓力指數(10分),已遠超過他主觀感受的情緒壓力反應,確診為憂鬱症,經過藥物治療、搭配紓壓技巧訓練,及調整生活作息,目前憂鬱及失眠症狀大幅減輕,生活回歸正軌,也找回良好的職場表現。SEA腦波壓力指數定義,低壓力區間1~4分,臨界壓力區間5~8分,高壓力區間9~10分。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顯示,全球有超過3億人飽受憂鬱症影響,占總人口比例的4.4%。楊聰財表示,現在全世界變化速度相當大,加上地緣經濟競爭及戰爭紛亂讓許多人處在焦慮及憂鬱狀態,臺灣憂鬱症人口數逐年成長,患者粗估超過200萬人,但就醫者卻不到成,其中很大因素就是缺乏對疾病認識、病識感不足,導致罹病而不自知或拒絕就醫,恐對生活、工作和家庭產生重大負面影響。

楊聰財提醒,憂鬱症成因複雜,容易導致負面情緒攀升、能量不足及睡眠障礙等,沒有積極就醫診斷及治療,嚴重恐影響身心健康,若發現身邊親友有憂鬱症傾向,應盡快陪同尋求專業醫師協助,以便早期發現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