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中醫養生

【醫塘採蓮人 溫嬪容中醫師】濇腸斂肺的梅

梅性平味酸澀,入肝、脾、肺、大腸經,能疏肝和胃,止渴,調中去痰。(123RF)
梅性平味酸澀,入肝、脾、肺、大腸經,能疏肝和胃,止渴,調中去痰。(123RF)

文/溫嬪容中醫師
梅性平味酸澀,入肝、脾、肺、大腸經,能疏肝和胃,止渴,調中去痰。治瘧瘴,吐逆,霍亂,冷熱下痢。多食損齒,傷筋,助溼生痰。胃酸過多,胃潰瘍,經期前後,產後均忌梅。

※梅小籍

胡梅屬薔薇科落葉喬木植物梅樹未成熟果實。性平味酸澀,入肝、脾、肺、大腸經,為脾肺血分之果,原名梅實,別名梅仔、青梅、白梅、春梅、桔梅肉、酸梅、乾枝梅。梅原產中國,後傳至日本、韓國。早在《詩經》即載:「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梅指女子到了出嫁年齡。

春蘭、夏荷、秋菊、冬梅的四季代表花,梅與蘭、竹、菊並列四君子,與松、竹、並稱歲寒三友。愛梅成為民族的偏好,更是文人詩人的題材。黃檗斷際禪師的《宛陵錄》:「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流傳千古。

民國53年行政院院會訂梅花為中華民國國花。劉家昌所作「梅花」歌曲傳唱著民族的情感。

梅功能:疏肝和胃,止渴,調中去痰。李時珍:「梅花開於冬,而實熟於夏,得木之全氣,故其味最酸……肝為乙木,膽為甲木。人之舌下有四竅,兩竅通膽液,故食梅則津生者,類相感應也。」令人「望梅止渴」。治瘧瘴,吐逆,霍亂,冷熱下痢。

烏梅:濇腸斂肺,痰,消腫,清熱解毒,生津止渴,醒酒,殺蟲,安蛔,止痢。治虛熱口渴,肺虛久咳。勞熱骨蒸,吐逆反胃,久瀉久痢,瘴瘧,霍亂,蛔厥腹痛,去黑痣,蝕惡肉。《本經》謂烏梅能:「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疾。」

白梅:功用略同烏梅,生津助消化。治中風驚癇,痰厥僵仆,牙關緊閉,喉痺,瀉痢,傳乳癰腫毒,刺入肉中。

酸梅:助消化,除食物毒,水毒,血毒,降肝火,除疲勞,平皺紋。

梅花:舒肝解鬱,調暢氣機,清火,稀痘瘡。

梅葉:解水毒,洗葛衣,去黴點而不脆。

梅子:核仁明目益氣,不饑,汁能定色而不褪。

梅品質:梅品種有300多種,日本變種梅近300種。梅屬長壽樹種,湖北黃梅縣江心寺有株晉朝所植梅樹,已1,600多歲,仍千年吐芳,稱為晉梅。古梅還有隋梅、宋梅。華中梅產豐富,以浙江長興縣產最良,以個大肉厚,核小,不破裂露核,柔潤,味極酸者佳。以小滿前肥脆而不帶苦者佳,過小滿梅即黃熟,味帶苦。梅果成熟時,適逢江南雨季,故稱梅雨季節。

烏梅製法:青梅近成熟時採收,半黃者煙燻,或低溫乾燥後悶至色變黑,蒸軟者為烏梅。

烏梅炭製法:烏梅武火炒至表皮焦黑,內部焦黃色。或用火炕焙3晝夜,再悶3天至色黑。稍噴清水,取出晾乾。

白梅製法:青梅加糖、鹽漬,再加丁香、甘草末拌勻,又稱話梅。

陳皮梅製法:烏梅用陳皮、丁香、肉桂等末拌蒸,化痰順氣。

梅霜製法:大青梅泡鹽水,白天晒,晚上泡,連泡10天,日久會上霜。

梅醬製法:梅極熟榨汁,不加糖,晒收為梅醬。古人用以調饌,開胃助消化。

梅花半開時,可蜜漬、點茶、蒸露、熬粥、釀酒。

梅花酒味甘甜順氣,在日本、韓國頗受歡迎。梅可作梅乾、梅醬、梅酒、話梅。

夏天酸梅湯生津止渴,北平有家酸梅湯,純烏梅製,不加山楂,熬湯之鍋已熬200多年, 風味極佳。

※梅醫膳

1. 白內障:烏梅3枚、碗豆7錢、菠菜根5錢,煮水當茶飲。

2. 鼻息肉:烏梅適量研末,加水外塗。

3. 牙痛:酸梅乾燒至快焦,外塗痛牙。

4. 牙關緊閉:白梅肉擦牙齦,涎出即開。

5. 感冒發熱:烏梅4粒、紅糖3兩,煮水,分2次服。

6. 傷寒煩熱:烏梅適量泡水飲。

7. 中暑口渴,喝水不停:梅子醋或梅子醬稀釋,開水沖服。

8. 生津止渴:烏梅1兩,加白糖,煮水當茶飲。

9. 潤燥止渴:烏梅3錢、紅棗3枚、五味子1.5錢、茶葉2克,沸水沖泡10分鐘。

10. 虛熱煩渴:烏梅、麥冬、人參、黃耆、甘草各1兩,栝蔞根、葛根各1.5兩,共研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名玉泉丸,每服1丸,溫湯嚼下。

11. 長途旅行,解暑渴:烏梅肉、臘月梅花、枇杷葉、乾葛末、百藥煎、生甘草各等分研末,用蜂蜜,黃臘和為丸,如芡實大,為千里梅花丸,每含一丸,口中生津,滿口芳香。

12. 乾咳少痰:烏梅、紫蘇各3錢,加冰糖煮水喝。

13. 肺虛久咳,痰中有血:烏梅7錢,水煎2次取汁,加百合7錢、糙米3錢,煮粥,加冰糖。

14. 喉痺,乳蛾:青梅20枚、鹽12兩,醃5日取梅汁,入明礬3兩,桔梗、白芷、防風各3兩,牙皂30條,共研細末,拌汁和梅入瓶。每用1枚,噙嚥,亦治中風痰厥,牙關緊閉,以此擦牙。

15. 梅核氣:半黃梅子,每個用鹽1兩,醃24小時,晒乾又浸又晒至水盡,用青錢3個夾2梅,麻線縛定,入瓷罐內,封罐埋土中,百日取出,每用1枚含之,嚥汁入喉即癒。

16. 妊娠嘔吐:烏梅肉3錢、生薑3片、紅糖、水200毫升煮沸,分2次喝。

17. 非感冒之噁心、嘔吐、食不下:烏梅3錢、冰糖,煮水當茶飲。

18. 通大便:烏梅10枚,煮湯去核,納肛中。

19. 嬰幼兒腹瀉:烏梅研末1克、蘇打0.25克,1日3次。

20. 久瀉久痢久崩,便血日久:烏梅適量燒存性研末,米飲送服2錢。

21. 慢性久咳,久瀉,久痢,便血,尿血,虛熱煩渴:烏梅7錢,煮取濃汁,糙米3兩,煮粥,加冰糖。

22. 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烏梅1兩、薑3片、綠茶5克,沸水沖泡30分鐘,再加紅糖。

23. 血痢:烏梅、胡黃連、灶下土等分為末,茶調服。

24. 血痢日久:鹽梅肉搗爛,合臘茶入醋服。

25. 吃飯易脹,或吃太飽腹脹:吃一顆紫蘇梅。

26. 肝胃氣滯,致胃脘痛腹脹:煮湯時加3朵梅花。

27. 疏肝順氣:梅花蜜漬,以綠萼梅最芳香。

28. 脂肪肝:烏梅3錢,煮40分鐘,加桂花,白糖。

29. 糖尿病口燥咽乾:烏梅、淡豆豉各3錢,煮水當茶飲。

30. 蛔蟲上行,蚘結腹痛:烏梅適量煎湯飲。

31. 陰道炎,白帶:烏梅1兩、百部5錢,水煎服,可加白糖。

32. 麻疹後期多汗:烏梅5枚,加鹽、糖,沸水沖泡當茶飲。

33. 十指頭腫痛:烏梅肉、魚膽各適量,搗封。

34. 痛風:睡前喝梅子醋。

35. 痔瘡腫痛:烏梅3錢、黑豆3兩、薑3片,水煎服。

36. 乳癰腫毒,初起或已潰:白梅煆存性末,入輕粉少許,麻油調勻外敷。

37. 癰瘡後生惡肉:烏梅燒存性研末外敷。

38. 瘡毒,瘡中胬肉:白梅搗餅貼之即收。或烏梅炭外敷。或烏梅肉燒存性研末外敷。

39. 刺入肉中:白梅嚼爛外覆蓋之,即出。

40. 刀箭傷出血:白梅肉嚼爛外敷。

41. 青黑痣:烏梅肉搗爛外敷。

42. 點痣:白梅肉搗爛外敷。

43. 排毒美容:青梅2斤浸一夜去澀,冰糖1斤、酒2斤,一層梅一層冰糖,入酒,封罐一個月,取出切片食。

※梅小叮嚀

1. 梅拌鹽食,減其酸味。生食沾鹽,溫膽生津,促膽汁分泌。

2. 梅用稻灰汁淋則不蠹。

3. 梅多食損齒,傷筋,助溼生痰。

4. 生梅極酸,腐蝕牙齒、咽喉、食道、胃壁粘膜。

5. 瘴瘧諸病初起勿用烏梅。

6. 凡痰飲,痞積脹滿,外感未清,實熱積滯,胃酸過多,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經期前後,產後,痧痘後均忌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