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我國產業缺工狀況,截至今年7月底止,全台職缺懸缺超過半年未補實人力的缺工數達6.6萬個,其中又以製造業2.1萬個最多,另從監察院數據顯示,112學年高中職學生註冊比,工業類占近三成,但服務業卻達七成,突顯製造業缺工原因之一,與「學用落差」有關。
對此,校長就其教育現場經驗向《大紀元時報》分享,現今台灣年輕人較偏好從事玩樂、服務類型產業,他也對如何增進理工類技職人才提出三建議,包括增加獎學金、生活補貼等誘因,並給予理工類術科高中更多資金支持,並能簡化考試制度,提升就讀科大意願。
勞動部近日釋出首份產業缺工試查報告,截至今年7月底止,全台約有6.6萬個職缺超過半年找不到人,其中製造業為缺工產業最多的行業別,缺工數達2.1萬個。
另據監察院近日的調查發現,近五年高中選讀技職專業群別學生遞減約11.5萬人,減少38.09%,畢業後就業率偏低,升學率卻高達82.64%,另從112學年高中職學生註冊占比數據來看,工業領域占29.29%,服務業領域卻占68.59%,兩者明顯嚴重失衡。
科大校長提建議 補貼高中培養理工人才
對此,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強向《大紀元時報》分享,就他觀察,這與現今台灣年輕人的特質有關,也就是偏好玩樂、服務類型產業。另外,他提到,一般高中老師輔導學生升學時,因對科技大學較陌生,因此自然就將學生引導到普通大學。
對於如何提升理工類型技職人才,葛自強提出三建議,學生方面,政府能對選擇就讀機械、電機等理工領域高中生,增加獎學金、生活補貼等誘因;學校方面,則能給予設置理工類術科的高中,更多資金支持,因為工業類設備需要花錢,另若是私立高職,營運成本也是重要考量。
第三則是升學考試制度簡化,葛自強表示,現在一般高中生進入大學,每年1月就要考學歷測驗、3至4月申請入學,在現在少子化趨勢下,高中生幾乎都有大學念,考完學測,高三下學期變得很輕鬆,反觀技術型高中統測,進入科技大學前,除要考基本科目國文、英文、數學外,還要考專業科目一、專業二,甚至還要準備很多備審資料,變成說,很多技術型高中生「覺得麻煩」,就直接選擇參加學測,而非統測。
另外,葛自強也說,一般高中老師輔導學生升學時,因對科技大學較陌生,自然而然就將學生引導到普通大學,但實際上,私立科技大學因為有招生壓力,因此辦學更積極,對學生教導有時候也更周全。
日本就職「內定制度」 大學生畢業前 先找到工作
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吳啟新則是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台灣較大的問題是制度層面,大學畢業前主管機關為教育部,相關職訓內容,大多是學生畢業後才接觸到,這部分工作職掌為勞動部,如何讓學生能對接職訓課程、能力培養,成為關鍵問題。
吳啟新認為,日本「內定制度」經驗值得台灣借鑑,日本大學生很多在大四畢業前,就已經找到工作,比例甚至超過九成五,相比台灣後段班大學就業率不高,原因是學生畢業後大多無法馬上找到工作。
吳啟新也說,政府不應在學生就業碰壁後,才提供相關資訊,反而應在大學四年階段,讓學生更了解未來職涯,並建議勞動部能擬定「有薪職訓課程」,讓學生在寒暑假期間到企業實習,提供學生穩定生活來源同時,讓其與企業接軌。
不過,吳啟新表示,目前除理工科系外,台灣企業普遍不喜歡剛畢業的大學畢業生,若擬定「有薪職訓課程」,企業也要能配合政策實行,像是評比社會新鮮人到公司,確實需要有一點時間磨合,讓企業了解學生好用,同時學生也能培養出足夠能力,但關鍵是必須要有完整配套。
助長期失業者回職場 提供「心理支持」也重要
據主計總處人力資源調查,受少子女化趨勢與高等教育普及影響,2022年25到29歲青年就業者為207.8萬人,比2012年減少11.6萬人。其中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者有124.7萬人,占比60%,比101年9個百分點。專家分析,在台灣的長期失業者有年輕化,及高學歷化的趨勢。
對此,吳啟新分析,現今的台灣長期失業者,已經出現「不敢接觸勞動市場」的情況,類似於日劇情節,日本上班族,因長期找不到工作,只能穿著西裝住在公園裡,這類族群可能已經沒有找工作的想法,某種程度上講,也已無法納入失業範疇。
吳啟新說,目前長期失業族群,在技術能力上比較沒問題,但對這類族群來說,比較擔心是在回到職場時,如何適應新的工作環境,若以教育觀點來講,除了職業訓練外,更重要的是能提供心理支持,特別是長期失業者。
吳啟新認為,具體作法是能有類似身心障礙者的「就業輔導員」概念,失業滿1年,能有就輔員從旁提供1周陪伴服務,工作內容,包括陪伴長期失業者進入勞動市場,並成為公司與長期失業者之間的橋樑,面對職場困難時,能就協助修正,符合職場上司的要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