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使用社群媒體,會造成什麼影響,哪些影響令人擔憂?羅惠群指出,包括身體意象扭曲價值觀、偶像崇拜帶來觀念偏差,及兒少不宜影片鼓勵冒險,恐危害生命。
追求身體意象 扭曲價值觀
身體意象部分,羅惠群表示,較常發生在青少女身上,是指身形、體重、穿著打扮。國外研究顯示,青少女追求IG上紙片人或是炫富穿著打扮,會扭曲她們的價值觀、造成身體意象偏差。
「每一個人的身形都不同,但是社群媒體會形成主流觀點,也會比較難被更動。」羅惠群說,也就是單一身體應該是什麼樣子,缺乏個體差異性,讓青少女產生厭食症或不斷減肥,甚至做很多醫美。在青少女的分享中,對身形越來越強烈,有國中、高中女性,要求家裡提供經濟支持,讓她們做整形、醫美。
羅惠群也提到,用名牌包或昂貴服飾,襯托個人價值,非常受社群媒體影響。青少年、青少女每天都看IG直播主、網紅穿著打扮,大部分在社群媒體傳播的,都以較光鮮亮麗形象為主,但是青少年、青少女缺乏判斷以及缺乏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理解,容易受偏頗資訊影響。
對於金錢使用、炫富,羅惠群說,不同性別跟不同年紀還是有差別,像青少女以打扮為主,如化妝品、服裝跟配件。國高中男生較多是購買遊戲點數、虛擬寶物、皮膚、找遊戲代練、買帳號,但都是錯誤的價值觀。可能也會引發偷刷父母信用卡、偷錢,或跟同儕有金錢交易。
偶像崇拜 帶來偏差觀念
國小高年級到國中階段,羅惠群表示,開始追求崇拜偶像,像是電玩直播主等。以男性族群來說,電玩直播主在這年紀蠻流行的,可能會上網看直播玩遊戲,在直播實況裡,可能聽到不雅字句,或是在聊天室接收不同年齡層的評價,學到性跟性別偏差觀念,在講話、口語上就出口成髒,對性別概念、意識也比較薄弱,偶像崇拜恐怕在青少年時期會帶來偏差觀念。
羅惠群指出,青少年時期追求的,都是跟自己內心比較接近的。在社群媒體上,追蹤人數、流量,決定意見領袖,青少年會追捧這些意見領袖帶出的風潮、流行,甚至在同儕之間形成風氣。
國小、國中不同階段的孩子,都有他們追的直播主、YouTuber。同學之間也會互相問,有沒有看誰或追誰的影片,這都會形成傳播效果。同儕追流行非常容易,很容易造成不同文化、次世代文化。
與過去的追星族比較,羅惠群說,其實沒有差別,只是現在網路管道更多元,但是它的危險程度不亞於過往。在網路環境中,更容易接觸。以前追星要有一定能力,現在孩子對3C使用都非常熟練,在網路上接觸的管道更多、內容更難被控管。
以前去參加簽唱會,至少是在公開場合,但現在很多在網路上,很多很私密,也可能跟性、性別、18禁有關,這些都是私密的聊天室,更難被控管。
不宜影片 恐危害生命
羅惠群指出,社群平臺可能會流傳影片,涉及暴力、色情,或者是青少年兒童不宜的素材、內容,因為網路上的影片素材很難做控管,很多青少年恐怕透過影片,接收被扭曲過的資訊,例如:他覺得割手是很帥的行為表徵,但卻忽略割手可能會引起傷口感染、引發生命安危。
還有一些影片,鼓勵青少年做冒險舉動,可能會產生意外、生命危害,甚至扭曲違法行為,被影片形塑成正義舉動,讓青少年在還沒有比較好的認知判斷下被誤導。
兒少在網路上追逐,是否很容易掉入金錢、性等陷阱?羅惠群說,是蠻容易的,所以兒少性剝削的案子才會這麼多。走到性剝削,跟身體意象、偶像崇拜、色情與暴力影片有關,且個別意象、金錢價值觀、在網路上追求認同,恐怕會被有心人或有犯罪動機的人利用。
「這些孩子就是缺乏判斷,再來是網路上的資訊實在太多了,如果再加上家長沒有比較好的監控管理,很多孩子基本上,(在)網路就是暴露在危險當中。」
逾2成兒少沉迷社群媒體
兒盟調查顯示,29.8%的兒少為社群重度使用者,每週使用社群媒體時間超過42小時;20.5%的兒少沉迷社群媒體,比國外13%高。
羅惠群說,臺灣每人手機的擁有數字在全世界數一數二,還有網路布建的密度,所以不意外。數字就只是一個參考,還是要回歸到家長想辦法了解,在網路使用上怎麼保護孩子,這個心態一定要建立起來。
他表示,很多因為網路斷網、控制,引發小孩跟家長很強烈的衝突,甚至自殺的意念都會跑出來。之前有案例,家長突然把整個網路斷掉了,青少年無論是自我認同或者是社交聯繫,都要靠網路,它就是他的生命來源,把他生命來源切斷,他當然不想活了。輕則造成親子之間的衝突,嚴重會造成自殺事件發生。
親子因社群媒體,產生的最大衝突,羅惠群說,可能是暴力、言語或動手,變成家暴事件。很多時候家暴通報,可能是因為網路、手機使用,或是偷錢、偷家裡的東西、偷刷信用卡,引起相關衝突。
跟學校的衝突,羅惠群指出,沒有去上課,學校就會打電話給家長,有些家長會覺得他也無力管教,學校可不可以不要再打電話?有些家長會拒接學校的電話。學生發生事情,學校本來就要處理。但有時變成三方卡在一起。有時還會動用警察的力道,可能出現家暴、逃家。
羅惠群說,有些家長態度很硬,跟青少年硬碰硬兩敗俱傷。而且青少年容易情緒衝動,沒辦法深思熟慮,往往會做出激動行為。如果碰到學校也很強硬,就一發不可收拾。
他提到,很常出現學務處主任跟學生打架、壓制、情緒失控,可能跟網路過度使用有關。如學校收手機,學生可能交一支、藏一支,第二支被發現了被送到學務處,學務處可能要沒收,手機就是他的命,要把他的命拿走,「他一定跟你拚」。
網路世界越自在 人際關係變陌生
兒盟調查指出,83.1%的兒少至少出現社群恐慌徵狀。羅惠群說,跟人的互動時間變少。網路是非常不同的文化,不需要面對面,也不用在意別人。在網路上,很多人可能用另外的人設去經營。在網路世界越自在、越享受的人,回到物理世界可能會越不習慣。
羅惠群提到,孩子在網路世界中,如果比例太高,就會出現社交問題。青少年如果大部分時間都在網路上,比較習慣用文字訊息、情緒符號、圖片。可能也不太會修辭、不太會講話。然後面對人是需要被訓練的。
從小就開始被家長或是學校老師教導,被迫要跟人接觸,接觸久了,習慣了,或是掌握一些人際要訣,會開始建立成功經驗,就知道怎麼在物理世界跟人互動。
網路越來越發達,訊息量越來越多,大家可能會用更多元的方式互動。多元互動在網路上也許行得通,但是一旦回學校,或是面對真實的面對面人際關係,可能就會非常陌生。「沒有必要在真實人際互動出現,我就不出現了,我就回到我最熟悉安全的網路世界。」他就會越來越沒辦法跟真實世界互動。
孩子在青少年時期,羅惠群建議家長,網路時間管控,或者相關網路內容也很重要,「不能說我今天給你半小時時間,我就隨便你愛看什麼就看什麼。」時間掌握、規則的建立,再來就是網路內容的篩選跟監控,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