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大學健康科學學院(FHS,USYD)研究員韋德(Catherine Wade)和墨爾本大學兒科(DP,UofMELB)榮譽研究員(Julie Green)綜合多方數據和調研得出結論,父親的心理健康與兒童福祉密切相關。
一、父親影響孩子的成長
研究揭示,無論社會經濟地位、種族、族裔如何,父親的心理健康狀態良好,表現出對孩子敏銳的關注與支持,都有助於孩子社交和語言技巧的發展。而當父親有心理疾病時,孩子陷入行為與情緒困擾的風險也更高。也就是說,當父親的心理健康問題得不到解決時,孩子會跟著受影響。
為了孩子茁壯成長,首先需要有堅強自信的父母,他們自己要具備適當的技能,以備在養育孩子遇到麻煩時能成功度過難關。
父母雙方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表現對養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至關重要。換句話來說,父母心理健康,孩子也會幸福。
二、對父親的新見解
育兒研究中心(PRC, Parenting Research Centre)的一份調研顯示,自從有孩子以後,1/5的父親都經歷過抑鬱/焦慮,其中,近1/10的父親出現產後抑鬱症。
精神健康狀況較差的父親表示,他們對當父親缺乏自信,認為自己作父親不勝任。他們在教養孩子時更多的是批評、缺乏耐心,也不穩定。他們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也較少,不太可能參與到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來,對輔導孩子的功課也缺乏信心。
調查中報告抑鬱與焦慮症狀的父親比例低於母親(1/3),但相對來說,受調查父親找到值得信任的可尋求建議人士的可能性更小。
調查還發現,作父親的傾向於尋找在線撫養子女的訊息與建議,而非向專業人士諮詢或參加小組會議。大約76%的受調查父親表示他們上網獲取育兒信息或建議,也有許多人(66%)表示他們從書本上尋找答案。
調查同時突顯了有助改善父母育兒的3個方面:
1.在為新生兒父母提供服務時,把解決父母雙方的心理健康問題均設置成常規服務,而目前父親的心理健康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2.要圍繞共同撫養主題,為父母雙方提供支持,尤其要幫助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父母在撫養子女方面形成共識。
3.要幫助父親更積極的參與育兒,包括通過育兒支持服務為父親提供自信育兒策略,以及幫助父親介入對孩子的早教與學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