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家庭教育

不切實際的高自我要求 恐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憂鬱症患者的思考,往往以「沒有的東西」為中心而運作。(Fotolia)
憂鬱症患者的思考,往往以「沒有的東西」為中心而運作。(Fotolia)

文/加藤諦三 譯者:井思瑤
高到不切實際的自我要求,被視為憂鬱症前性格。一旦想透過「有面子」的方法去滿足撒嬌這種基本欲求,就會變成對自己不切實際的期待。美國心理學家及精神病學家卡倫.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認為,這也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特徵之一。

在這些疾病的治療中,最重要的就是降低自我要求的標準,只是對自卑感很重的人來說,他們的自我要求原本就有高到不切實際的傾向,達不到目標時感到異常痛苦,會讓自我評價變得非常低。

為什麼他們無法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呢?我認為,這也是未獲滿足的撒嬌欲望潛意識支配的緣故。某些強迫症狀的人,其實是不自覺地執著於滿足自己心裡的某項欲望。

具有憂鬱病前性格的人,就算再累,也無法放下工作休息。雖然他們很想歇一歇,也很清楚適度的休閒更能提升效率,而且時間上的確做得到,但就是不會去做,他們就是無法對工作放手。

別強求「沒有的東西」而毀掉自己

基本欲求未獲滿足所帶來的悲劇,還不止於此。

憂鬱症患者的思考,往往以「沒有的東西」為中心而運作。他們會為自己的缺乏而感嘆;聚焦於此的結果,又產生寂寞感。過分在意自己沒有的東西,使得他們一旦遇上小小的挫折,便很容易意志消沉。明明是很容易修正和改善的地方,憂鬱症患者卻往往覺得一切無可挽回。

為什麼憂鬱症患者會對「沒有的東西」過度反應、過分執著呢?這其實都是不切實際的自我期待所導致的。

對不可能之事抱持期待,也意味著否定自己與生俱來的特質;感嘆「我如果是某某人就好了」,也只是徒然浪費自己的天賦而已。一旦被「自己沒有的東西」所困,就無法在現實中真正實現自我,因為滿腦子只想著那些高到不切實際的自我期許,並將所有的能量都浪費在上頭。

「真實的自己」讓你更自在

有些人之所以不喜歡與人交際,是覺得自己不擅長說話。但只要仔細探究,就會發現:他們期待的人際關係,是被別人捧在手心裡呵護。歸根究柢,仍是因為潛意識裡還有沒處理好的問題。

「所謂『活得好』,意思是接受真實的人生、真實的自己、真實的結果。抓住機會,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並對結果感到滿足。」美國心理學權威大衛.西伯里(David Seabury)如是說。

會執著於自己缺少之物的人,其潛意識中一定有問題存在;參與他們成長過程的親近成人中,也多半具有自律神經失調傾向。

大衛.西伯里在著作《與焦慮共處》(How to Worry Successfully)中提到,患有自律神經失調、經常感到不安的人,在判斷別人的行為時,往往秉持著絕對主義(absolutism),認為世界上存在著絕對且永恆的真理和標準。問題是,什麼都要跟「完美」比的話,我們永遠是輸家。

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在建立伴侶關係時,常讓對方產生一種「非得達成『不可能的任務』才行」的感覺。但殘酷的是,患者所愛的,未必真的是對方本身,而是願意為他「使命必達」的精神。

——摘編自《穩:學會接住自己,為不安人生解套的4堂課》(電子書,究竟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