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到醫院中醫部,希望配合中醫治療,讓石頭排出並改善結石體質。醫師開立去溼熱、鹼化尿液的中藥,服用一段時間後,某次如廁中,米粒大的小石頭跟著尿液排出。
尿路結石好發於男性,以20~49歲患者居多,男女比例約2比1,臺灣研究指出,腎結石的初次發生率約9~10%,而曾經結石的患者復發率第一年約15%,逐年遞增,到第10年可高至50%。
腎結石除了與體質有關,也可能受飲食影響,臺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呂秉勳說,「多數尿酸結石的成因不明,飲食不節傷脾敗腎,膏粱厚味在中醫的觀點會導致溼熱積聚,使身體發炎。常見於糖尿病控制不佳、飲食習慣為少喝水、多糖、嗜吃高嘌呤的肉類患者,這類飲食習慣會使尿量減少,尿液酸化,加速尿路結石產生。」
腎結石的主要表現為血尿、腰痠痛、腹痛伴隨噁心嘔吐,嚴重者會出現發燒、寒顫等,所以當病人到中醫診間求診,醫師會先詢問病史,並以「敲擊腰際」做測試,若出現典型「敲擊痛」或具相關病史、飲食習慣,便會建議病人先到泌尿科做鑑別診斷。要是確診為腎結石,西醫中藥合療,加速石頭排出。
呂秉勳指出,中醫常用藥物包括海金沙、金錢草、雞內金、化石草等,此類藥材被實驗證明可有效鹼化尿液、促進石頭排出,抗氧化、抗發炎,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他建議民眾,平日採蔬食飲食、多喝水,唯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真正抑制石頭生成,免受結石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