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18日公布今年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發現,大學生可能有憂鬱傾向的學生比率占25.5%,較疫情前增加9.2%,當中又以大學三年級生承受最多壓力,其次才是大四生,再來是大學一年級,呼籲各界需要更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自今年11月4日至12月1日止,針對全臺大專院校學生進行壓力調查,總計蒐集1,635份問卷,並進一步以壓力量表總分統計顯示,壓力最大為大學三年級,其次為大學四年級(含)以上,至於目前壓力來源主要以「學業壓力」與「未來規劃壓力」兩大類型比例最高,其中「未來規劃壓力」更是大學生所有年級生活壓力之首。
據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臺灣的大學生有憂鬱傾向的比率占25.5%,與疫情前16.3%相比多9.2%,令人感到擔憂。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武漢肺炎疫情對大學生的影響超乎想像,三年級學生看似已適應大學生活環境,但無論是學業、人際或生涯卻潛藏不少壓力,包含同時段要完成很多事,時間不夠用的時間管理壓力,或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等。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
低幸福、高憂鬱第2多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陳柏霖提到,疫情之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以「中幸福、中憂鬱」的大眾型心理最多,其次為「高幸福、低憂鬱」的巔峰型與「中幸福、低憂鬱」的滿足型。而歷經百年大疫後,雖然多數大學生仍是大眾型,但「低幸福、高憂鬱」的錯亂型與「低幸福、中憂鬱」的愁善型衝進2、3位。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自今年8月1日起,提供15至30歲族群三次免費心理諮商,衛福部心健司科長王芃宣18日在會上表示,截至今年11月底,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服務超過一萬四千人,約三萬四千多人次使用,其中三成評估為高風險,皆轉介醫療院所治療,有效推動前端預防。
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也提醒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成員更應支持與關心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鼓勵有需要的孩子接受心理諮商、藥物等專業治療。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衛福部專線「1925」、生命線專線「1995」或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