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團體22日公布2024年台灣10大性與情感教育新聞,位居首位的是針對家長進行的「台灣本土化性教育需求」調查結果。專家認為,台灣家長關切兒少性健康與安全,但政府在青少年性健康促進的教育資源投注遠不及性平教育,青少年性病人數暴增成為投注失衡的警鐘。
台灣性教育學會、華人情感教育發展協會、國教行動聯盟22日舉行記者會,公布2024台灣10大性與情感教育新聞事件,包括家長表達性教育適齡意見、青少年染性病快速增加、兒少性剝削案件6年增3倍、首見龍年新生兒數低於虎年、數位性暴力普遍、學校禁戀愛七成民眾反對、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引誘犯罪」、家暴通報逐年增、幼兒園長之子性侵6童判28年、人工生殖與代孕脫鉤等。
性教育應符合本土需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全面性教育」(CSE)概念,在台灣掀起廣泛討論,教育部也曾於2023年表示,將作為未來課綱研修的基礎。台灣性教育學會副理事長馮嘉玉表示,我國的國情、學生身心發展狀況與國外不同,而性教育較其他學習主題更為敏感,教學現場「如何教」比「教什麼」更重要,因此更應注意適齡與符合本土需求。
馮嘉玉指出,台灣家長關切孩子的性健康與性安全,因此「身體界線」、「自我保護」、「降低性風險」等主題的建議教學階段均較聯合國建議年齡為早。對於性吸引力、性愉悅感受、懷孕避孕等內容,由於我國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速度和國外不一樣,像是談戀愛、有親密交流的年齡段較晚,建議延後教導。
教學應強調自尊自愛精神2012年至2024年間,青少年淋病病例在10至19歲群體中成長6至7倍。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認為,目前政府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強調「身體自主權」,但身體自主權包含權利與義務兩部分,而青少年容易落入「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的想法,未來性教育教學應以「自尊自愛」為核心,強調健康親密關係的重要性。
楊聰財表示,現今網路性資訊來源紛雜但取得容易,而家庭教育弱化、學校教育資源不足,導致青少年無法做出正確的性健康決策,呼籲政府應針對青少年性健康的學校教育層面做全盤的規劃,包括釐清青少年性健康的教育重點方向、充實專業師資、現有師資的在職培訓,並與時俱進設計健康教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