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國際

對中關稅續加碼 美企有對策

美企一方面與中國供應商談判降價 一方面轉移生產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並把上漲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美國對中關稅持續加碼,美國公司正紛紛行動起來,為更多的潛在關稅做好準備。圖為美國洛杉磯港口的貨櫃船。(Patrick T. Fallon/AFP via Getty Images)
美國對中關稅持續加碼,美國公司正紛紛行動起來,為更多的潛在關稅做好準備。圖為美國洛杉磯港口的貨櫃船。(Patrick T. Fallon/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張婷、張原彰/綜合報導】川普自今年1月上任以來,已對中國商品加徵總計20%的關稅。美國公司正紛紛行動起來,以因應額外關稅的影響,並為更多的潛在關稅做好準備。他們一方面積極與中國供應商談判降價問題,另一方面也開始轉移生產,以減少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一些公司還表示,將會把上漲的成本部分轉移給消費者。

川普表示,將在4月2日宣布「對等關稅」。屆時,可能會對中國商品再徵收額外關稅。目前尚不清楚對中關稅屆時會漲到多高,但美國和中國企業都在尋找因應方法,重新權衡供應鏈,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相關閱讀:

據《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家居用品零售商「Williams-Sonoma」的財務長豪威(Jeff Howie)表示,「從我們的供應商那裡獲得價格讓步」是首要任務。豪威說,該公司將繼續把採購從中國轉移出去,而且已經減少了中國製造商品的比率:從2018年占庫存的50%減少到23%。他表示,他們還將擴大在美國的生產,並「將受到影響的價格上漲轉嫁給我們的客戶」。

好市多(Costco)和沃爾瑪(Walmart)已要求供應商降價。降價要求以及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地方的舉措,突顯了大公司在川普發動的第一次貿易戰(川普第一任期內)和COVID-19爆發後,其供應鏈的彈性和靈活性。

家得寶(Home Depot)執行長德克(Ted Decker)表示,在過去7年中,許多供應商已將部分生產轉移出中國。大約1/3轉移到東南亞,1/3轉移到墨西哥,1/3轉移到美國。

對於零售商來說,特別是那些嚴重依賴中國製造業的零售商,受關稅的影響將更大。美國連鎖折扣店Five Below約60%的產品來自中國,儘管該公司盡最大努力減輕影響,但預計今年的毛利率將下降一個百分點。Five Below的財務主管奇普曼(Kristy Chipman)表示,公司正在考慮與供應商重新協商價格、轉移生產並提高部分商品價格。

中國寵物食品製造商佩蒂動物營養科技(Petpal Pet Nutrition Technology)表示,其在越南和柬埔寨的工廠「現在可以完全接過美國客戶的訂單」,並且「不受關稅影響」。

很多台灣企業也正在將中國大陸的生產多元化,加大在泰國和印度等國的投資。

日本考慮對美放寬貿易管制

日本正積極爭取豁免關稅,有消息指出,日本正考慮對美國商品放寬貿易管制,希望透過增加美國商品進口,縮減對美國的貿易順差。

關於川普的汽車關稅動作,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東京正在研究「適當」的因應措施;日本官房長官林芳正表示:「美國政府當前的舉措,可能對日美經濟關係產生重大影響。」

日本可能即將出手,但並非反制美國的關稅,而是希望通過放寬貿易管制,助談判達成協議。據《朝日新聞》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農林水產省等相關部門,正在研究考慮放寬有關汽車、家電等商品的工業標準,以及農產品檢疫方面的規定。

日本雖然對進口汽車不徵收關稅,但川普第一任期時就曾提過,由於日本的法規、商業習慣等「非關稅壁壘」的存在,美國汽車在日本的銷售持續低迷。

日本政府正在考慮放寬非關稅壁壘,作為未來談判籌碼,計畫透過減少美國商品為了適應日本標準增加的額外成本,推動美國商品的出口成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