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齡化人口趨勢已成全球重要議題,台灣與日本同樣面臨人口老化的衝擊,北醫大與日本顧問公司召開合作論壇,邀集台日學者探討健保及未來展望,專家認為,政府應推行「按績效給付」制度,同時納入合理的使用者分擔費用策略。
北醫大管理學院院長郭乃文表示,台日雙方醫療體系略有差異,台灣醫院除醫療層面外,還有管理部門;至於日本醫院的經營效益分析,多委由專業醫療顧問公司協助。
前健保署長、北醫大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認為,台灣當前的醫療制度面臨藥物過度開立、不必要的診斷檢查,以及低額的自付費用,進而助長了醫療資源濫用。
據統計,每人年均門診次數已達16.2次,每人年均住院次數為14.6次,門診費用占總醫療支出約70%,而住院費用僅占約30%,此外,還得面臨醫療人力缺工危機。
為因應這些挑戰,李伯璋呼籲,政策制定者應重新檢視醫療人員的工作條件、報酬與健保制度永續性的動態關係,除了探索價值導向照護模式外,政府應全面推行「按績效給付」制度,同時納入合理的使用者分擔費用策略。
株式會社日本經營課長近藤瑛佑表示,日本是全球平均壽命最高的國家,但在高齡化、勞動力萎縮的雙重壓力下,日本醫療體系同樣面臨財政與人力不足的瓶頸。
近藤瑛佑說,儘管台日兩國的人口結構不同,預計2050年兩國的人口高齡化狀況,將會趨於一致,屆時將面臨類似課題。
日本每年醫療支出約47兆日圓(約新台幣10兆元),人均醫療費用則約是37萬日圓(約新台幣8.3萬元),人口高齡化使得日本高醫療費用,預計未來10年仍會持續增加;另因獨居高齡者增加,使得住院時間延長,再加上民眾自負額比例偏低,導致民眾高就診率,進而加重勞動人口的經濟負擔,也讓醫療財政面臨挑戰。
近藤瑛佑提到,日本正在推動的「地域醫療構想」與DPC/PDPS(Per-Diem Payment System,按日支付)制度,藉由整合病床、改善住院醫療及推動早期出院,但由於退場機制不足,制度更新速度緩慢,使得實際效果不如預期。◇